本站讯(通讯员 解雯超)当灯光再度亮起,恢弘的剧尾音乐奏响,在场观众或早已深受触动热泪盈眶,或急忙端起手机定格瞬间,演出现场掌声如雷涌动,久久未歇。4月以来,天津大学大型原创话剧《侯德榜》与观众之间像这样关于爱国奉献、科学探索和科技创新的“双向奔赴”,在河南、福建两地的巡演中反复上演。

“士子之风”是许瑞生导演对观众朋友们共情所在的解读,也是他最初为《侯德榜》吸引的原因。“侯德榜身上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显著的标志,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始终心怀天下,将国家民族的利益视作终生奋斗的目标,这种人才称得上是‘共和国的脊梁’,这种精神才叫做民族精神,值得我们继续传承下去。”

作为中国科协发起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入选项目之一,我校原创大戏《侯德榜》以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化工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者、《纯碱制造》作者、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人与奠基者侯德榜先生的事迹为背景,自少年侯德榜奋发振兴之志起叙,以其制碱之路上的波折起落为主线,跨越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百年追梦历程,再现了侯德榜先生创新自强、无私奉献、实业救国的一生。

4月10日,《侯德榜》在黄河科技学院的首场演出活动率先拉开了“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本轮河南汇演的序幕。连续两天的2场演出,场场气氛热烈,次次座无虚席。大师故事、观剧体验精神力量和心灵震撼“刷屏”朋友圈,频频成为校园“热搜”。黄河科技学院同学观剧后激动地说:“看了《侯德榜》,课本上侯德榜先生的形象有了画面!‘不是一点,而是丝毫,丝毫!连0.0001都不差。’听到剧中侯德榜先生的这句话,我顿悟了,是超高标准的自我要求造就了试车的成功。他不仅发明了足以改变我国工业、民生发展状况的先进技术,还始终葆有一颗火热赤诚的赤子之心。我们在现有的优良条件下,更应该在自己所擅长的学科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后,《侯德榜》剧作回到侯德榜先生的家乡——福建福州。演出前夕,导演、国家一级编剧许瑞生和话剧团成员一行赴侯德榜故居和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参访,为加深人物理解、增强角色诠释实地汲取精神力量。曾轻抚过侯德榜先生幼年时的海风,温柔地穿过这座城市,陪伴着剧组迎来收官之战。4月16日,我校原创大戏《侯德榜》在福建大剧院上演,少年立志、青年奋斗、持续探索、无私奉献……现场气氛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和一浪又一浪的掌声里渐到高潮。

与侯德榜先生家乡的温情一同涌来的,是“天大的缘分”。如果说河南巡演让《侯德榜》剧组遇见了那场久久盼望、酣畅淋漓的“向外输出”,那么福建巡演带给剧组更多的是“向内输入”。做向导,当司机,协助摄影摄像……首度赴闵期间,话剧团成员得到了来自天大福建校友会的大力支持,让在外奔波多日的同学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来自“家里人”的温暖。

4月以来,天津大学大型原创话剧《侯德榜》在河南、福建两地共跨越2000公里的3场演出已圆满收官。“去时是希望,回来是收获”——正如天津大学北洋艺术团王鸿儒同学在朋友圈“小作文”里总结的一样,巡演不仅让剧组成员收获满满,还赢得了各地观众的掌声与喝彩,让不同地区的人们现场感受到“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激励着我们践行初心使命,自觉做优良学风的传承者、科技报国的践行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编辑 张华 贾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