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大学海洋战略研究所组织召开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围绕“从北洋到海洋——天津大学的海洋基因与血脉百年回响”主题开展座谈。与会专家、全所教师和青年学者共同回顾学校百年与海洋同向而行的历史脉络,凝练新时代“向海图强”的学术与战略使命,并就研究所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与行动举措进行了部署。
会上,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是对天津大学百卅学府风骨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战略的殷切嘱托。
海洋战略研究所负责人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我们从事海洋战略与相关研究的学者而言,这意味着要扎根在祖国的海岸线上,把学术理想融入国家的蓝色战略中。”
会议强调,学习回信精神不仅是一次政治学习,更是要转化为持续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研究所将通过常态化学习、专题研究、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机制,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推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会议回顾了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堂)自1895年创办以来的历史脉络。百卅年前,盛宣怀胸怀实业报国远志,倡导实学强国兴邦,在海河之畔创办北洋大学堂,使天津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与近代海权意识的交汇点。
北洋大学堂设立之初便以水利、土木、工程为重,逐步形成了港口工程、航道设计与沿海防护等核心方向,这种“以工学图强、以工程御海”的实践传统,构成了天津大学与生俱来的“海洋基因”。
专家指出,天津大学之“北洋”,并非仅指地理方位,而是清末北方海防体系与洋务精神的象征;其“海洋血脉”,贯穿了近代中国由被动防御向主动拓海的战略自觉。这一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从港口建设到船舶设计,从海岸防护到海上风电,天津大学始终是我国海洋工程与装备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天津大学海洋战略研究所自成立以来,依托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发挥港航、船海、环境、能源、信息等多学科交叉优势,持续深化“海洋强国”战略研究与咨政建言,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成果。
近年来,研究所承担多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围绕“我国海岛振兴战略”“海洋治理体系现代化”“京津冀蓝色经济带建设”“南海海洋权益维护”“港口群一体化战略”“深远海资源开发安全”等方向,形成系列研究报告,被多部门采纳。
在国际交流方面,研究所与南太平洋、小岛屿国家以及RCEP框架下的海洋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对话机制;在学术传播方面,发布《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与海岛振兴战略研究》《东盟海洋教育发展报告》《中西方海洋史概论》等系列成果,已成为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海洋战略研究平台。
研究所还积极服务天津市“港产城融合”和滨海新区“蓝色产业集群”建设,为地方经济转型提供决策支持,为京津冀乃至渤海湾区的海洋科技创新注入学术支撑。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研究所提出三项具体举措:一建立“海洋战略智库”机制。聚焦国家海洋安全、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战略,开展跨学科联合研究,形成系列高水平咨政成果,服务中央和地方决策。二打造“海洋青年英才培养平台”。推动研究所与海洋学院、管理学部联合建设“海洋战略青年学者培养计划”,建立青年学术共同体,以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为纽带,培育新一代海洋战略研究接班人。三推进“智慧海洋与蓝色安全”行动。依托天津大学在港航保障、智能装备、海上风电与海洋遥感等领域的科研优势,推动形成“工程—科技—战略”融合的新型智库实践模式,让海洋强国理念在实际项目中落地生根。会议最后,全体与会人员共同表示: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化为不竭动力,传承北洋大学堂的实事求是精神与报国情怀,把个人科研追求融入国家蓝色事业,把天津大学的学术基因深植于海洋强国战略的伟大征程中。
从北洋走来,向海洋挺进。天津大学海洋战略研究所将继续以“智汇蓝海、以学助国”为宗旨,书写新时代天津大学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