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谁而歌?万千莘莘学子的回答是为了祖国。从南到北网络拉歌活动正在全国各大高校火热传递。天津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三所名校在微博上率先引吭高歌,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上心底流淌的挚爱深情。天津大学《海棠花开的日子》在学校官方微博上已经有260多万的点击量,歌曲MV的创作是由校园电视台的成员完成的,他们都是大四的学生,每一个镜头都饱含着对学校的留恋,对未来的畅想。
近年来,天津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科研人员的放权政策,从干多干少一个样到自动承接主动作为。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让一个个重大科研项目得以在天津落地开花。
在昨天召开的2018年度天津市科技奖励大会上,共有199项成果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总体质量显著提高。其中,天津大学王树新教授团队的《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技术发明特等奖。
近日,天津大学宣怀学院手动学习实验室体验课开课。教师史英杰带领同学们利用模块搭建模型,开展提问和辩论,将快乐教育与创新学习相结合,探索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
李家俊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畅谈关于“教育”、“人才”等热点问题。李家俊表示,2019年是天津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之年,学校明确了全年工作的六个关键词——铸魂、落实、攻坚、创新、严控、保稳。
“3月29日,天津市首届智能科技政产学研用对接会在天津大学召开,这是一场“技术”与“需求”面对面对接的大会,希望通过学者与企业家的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的灵感,创造合作契机,推动天津的人工智能产业政产学研用无缝链接。
日前,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研制的超高能量氟化碳材料,储能性能大幅领先于国内外同类产品,有望使我国率先突破超高能量存储这一“卡脖子”技术瓶颈。
“在人的一生中,最大的幸事莫过于遇到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为你的事业指路,为你的问题解惑,为你的生活解忧。何伯森教授之于我,就是这样一位良师益友。”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昨晚,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主办的“国风绕梁 2019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央民族乐团走进天津大学”专场音乐会,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上演。
王哲(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跨越龙泉山实施“东进”发展,成都由“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城市格局正迎来千年之变。一年多来,“东进”区域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初步完成发展战略研究、总体规划编制、骨干工程设计,启动了一批牵引性支撑性项目。一座走向世界的“未来”之城,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些正在天津大学校园里发生的事情,正是学校新工科建设的一个个缩影。
从洋务运动到抗战时期的炮火纷飞,百年天大始终不忘“兴学救国”的历史使命,也培养出一代代年轻人前仆后继、捐躯报国。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明理入心 立德树人
连日来,记者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看到,赶来观赏海棠花的游客络绎不绝,以至于校园停车场高峰时段爆满。很多市民扶老携幼举家在校园标志性建筑前游玩拍照,最受欢迎的还是海棠花景区。沿街花香弥漫,几乎每棵树下都有游客拍照,还有游客对景写生。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超高能量存储技术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日前,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超高能量氟化碳材料,性能大幅度领先国内外同类产品,该技术现已获得多项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授权,有望使我国率先突破超高能量存储这一“卡脖子”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