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天津大学医学部发起的造血干细胞血液采样活动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成功举办,68名天大师生和社会人士作为捐献志愿者成功加入中华骨髓库。
10月28日,由天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共同主办的Engineering“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国际研讨会于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召开。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担任主席,数十位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业内专家出席。
10月28日,由天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共同主办的Engineering “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国际研讨会于天津大学召开。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担任主席,数十位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业内专家出席。
11月1日,2024“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英语翻译(口译)天津赛区竞赛在天津大学举办。本次竞赛由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天津市十九所高校的二十八名选手参加了本次竞赛。本次口译竞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旨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术语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认识,加深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理解,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
“作为一家科创公司,专利转化工作占用了我们80%的时间,现在在聚集区一站式解决,节省了我们极大的人力和时间成本,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放到业务上。”天津迪比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刚说。
10月28日,由天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共同主办的 “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国际研讨会于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召开。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担任主席,数十位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业内专家出席。
日前,由天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共同主办的Engineering “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国际研讨会于天津大学召开。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担任主席,数十位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业内专家出席。
10月26日,2024年国际遗传基因工程机器大赛(以下简称“iGEM大赛”)全球总决赛在法国巴黎落下帷幕。本次大赛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逾400支队伍,天津大学三支参赛团队获得2金、1铜、1项单项奖提名的成绩。
由天津大学医学部发起的造血干细胞血液采样活动近日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举办,68名天大师生和社会人士作为捐献志愿者成功加入中华骨髓库。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试点办起了微专业,虽然微专业证书并非学历证书,也不具有学位授予资格,但依然吸引大量学生报名修读。那么,微专业究竟有何独特魅力,能否真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未来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当怎样理性看待并引导好“微专业”发挥更大作用?
这学期,天津大学新开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课受到学生热捧。这门课由该校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胡清华领衔,8位人工智能及交叉学科领域教授齐心打造,13个学院的30位教师共同授课;4000余名大一新生在智慧教室内通过裸眼3D、全景智能板书等智能教具与教授互动……这是天津大学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及新兴学科布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
日前,2024年国际遗传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以下简称“iGEM大赛”)全球总决赛在法国巴黎落下帷幕。本次大赛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逾400支队伍,天津大学三支参赛团队获得2金、1铜、1项单项奖提名的优秀成绩。
昨天(10月29日),2024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学术年会在本市开幕。
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庆华表示,天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在余贻鑫院士、王成山院士等带头人以及各位老师的努力下,形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研究团队。特别是在配微电网规划运行、大电网安全稳定、直流输配电系统保护控制等方向,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
29日,2024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学术年会在天津开幕。大会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技术为主题,吸引近400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专家及科技工作者共话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全新需求与发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