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卫组织发布《WHO社会联结委员会旗舰报告》,指出社会隔离和孤独现象普遍,平均每6人就有1人受孤独困扰,而良好“社会联结”有益健康。总干事谭德塞强调应对该问题的重要性,报告还绘制了行动路线图。为撰写报告,世卫组织2024年成立专家组,于斌作为中国唯一专家参与。他及其团队聚焦中国老年群体孤独问题,填补研究空白。于斌贡献中国视角与经验,获世卫组织认可,2025年受邀加入新小组。他认为,这为推动中国经验融入全球健康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契机。
近日天津大学金超教授、刘海峰教授联合多家机构,探究破解降碳困局、实现碳中和目标之法。研究指出,全球降碳关键在源头减碳与后期除碳,但当前政策未平衡二者,碳移除或成减排替代品,且其投资、部署量、可行性等存疑,外界态度消极。基于此,研究提出分别独立设定源头减碳和碳移除目标的策略,用“两条腿”走路实现净零目标。此策略有助于加快减排、促进碳移除技术发展,在短期降碳等多方面能带来更好效果。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
7月1日晚,在庆祝建党104周年之际,天津大学举办2025届毕业晚会,将价值引领、美育熏陶与红色教育相融合,为毕业生献上青春思政课。晚会上,《天津大学校歌》等歌曲激发师生家国情怀;支教团故事、各学院誓言彰显学子担当;舞蹈、金曲、相声等节目展现青春魅力。毕业生们感慨万千,表示将铭记“天大人”印记,肩负使命奔赴各地。校团委老师称,晚会也是思政大课,希望毕业生带着校训和传统,投身祖国需要之处,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WHO社会联结委员会旗舰报告》,指出社会隔离和孤独现象普遍,平均每6人就有1人受孤独困扰,且孤独致过早死亡风险高,而良好“社会联结”有益健康。今年5月,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将“社会联结”纳入全球公共卫生议程。天津大学于斌副教授作为中国唯一咨询专家参与报告起草,其团队聚焦中国人群孤独问题,填补研究空白。于斌贡献中国视角与经验,获世卫组织认可,2025年受邀加入新小组。他认为这为中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了重要契机。
6月30日WHO发布《WHO社会联结委员会旗舰报告》,揭示社会隔离和孤独现象普遍且危害大,同时指出良好“社会联结”有益健康。世卫组织总干事强调应对该问题的重要性,还绘制行动路线图。2024年世卫组织成立“社会联结咨询专家组”,今年5月“社会联结”被纳入全球公共卫生议程。天津大学于斌副教授作为中国唯一专家参与起草报告,贡献中国视角。因其表现出色,2025年受邀加入新小组。于斌称这既是认可,也为中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提供通道。
6月30日,WHO发布《WHO社会联结委员会旗舰报告》,指出社会隔离和孤独现象普遍,每6人中就有1人受孤独困扰,每小时约100人因此过早离世,而良好“社会联结”有益健康。天津大学副教授于斌作为我国唯一入选咨询专家组成员,深度参与报告起草。他及其团队聚焦中国人群孤独问题,填补研究空白。起草过程中于斌贡献中国视角与经验,因表现出色,2025年世卫组织邀其加入新小组。于斌称,这既是对个人团队的认可,也为中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了通道。
7月1日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副教授于斌作为中国唯一入选世卫组织“社会联结咨询专家组”的学者,深度参与世卫组织日前发布的“社会联结”与健康报告起草。报告指出全球孤独问题严峻,良好“社会联结”有益健康,还揭示了不同人群孤独及社会隔离状况及危害。于斌团队长期聚焦中国人群孤独问题,贡献中国视角与经验。鉴于其出色表现,2025年世卫组织邀请他加入新小组,继续推动相关政策制定,于斌认为这是推动中国经验融入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契机。
6月30日,WHO发布《WHO社会联结委员会旗舰报告》,指出社会隔离和孤独在全球各年龄人群中普遍存在,而良好的“社会联结”能改善健康、降低死亡风险、延长寿命。为撰写报告,世卫组织2024年成立“社会联结咨询专家组”,今年5月“社会联结”被纳入全球公共卫生议程。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副教授于斌作为中国唯一入选专家,深度参与报告起草制定,其团队长期聚焦中国人群孤独问题研究,他认为这是推动中国经验融入全球健康治理体系的重要契机。
近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国产科学仪器研究及应用示范中心内,田娜娜博士正用国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做实验。此前国内高端科研仪器严重依赖进口,2023年12月该示范中心成立,以真实科研需求驱动仪器升级,已推动8台套国产科学仪器迭代升级。陈刚教授研发的微型原位力学试验系统实现突破并应用于多领域。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范晓彬表示,未来希望示范中心成为国产仪器研发应用平台,推动验评示范,建立保障力量。
新华社客户端天津7月2日电,天津大学合成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北洋论坛日前举行,元英进院士、John Cumbers博士、蔡毅之教授与天大历届iGEM团队成员,以“iGEM中国20年”为主题共探合成生物学未来。iGEM竞赛是合成生物学领域国际顶级赛事,由美国麻省理工发起。蔡毅之表示,iGEM在中国从天大起步,培养了众多科研人员。Cumbers博士作报告,指出合成生物学发展迅速,有望带来革命性变革。天津大学最早引入赛事,开设相关课程,2025年成立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
6月26日,“IGEM中国20年”学术论坛在天津大学举办,元英进院士、John Cumbers博士、蔡毅之教授与天大历届iGEM团队成员共探合成生物学未来。iGEM竞赛是合成生物学领域国际顶级赛事,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发起。2006年蔡毅之等人来天大宣传,元英进教授2007年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推动赛事在中国发展。如今,合成生物学成前沿领域,中国科研团队成中坚力量。活动中,Cumbers博士作报告,介绍合成生物学发展及未来应用。十几年来,天大合成生物学从零起步,已走到世界科技前沿。
近日,天津大学金超、刘海峰教授联合多家机构,探究破解降碳困局、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方法。研究指出,碳中和发展需明确设定源头减碳与后期碳移除各自目标,将二者结合作为加速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当前全球气候政策存在不足,外界对碳移除持消极态度。本研究提出独立设定两个降碳目标的策略,用“两条腿”走路,合力实现净零目标。此策略有助于加快减排、促进碳移除技术发展,在多方面能带来更好效果。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综述:清洁技术》。
7月1日晚,天津大学在卫津路校区体育馆举办“花开满盛夏 毕业致青春”2025届毕业晚会。晚会在《天津大学校歌》的激昂旋律中开场,师生齐声高歌,融入家国情怀。天津大学第二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带来原创歌曲《拾光》,讲述22年266名志愿者接力支教的动人故事,打动现场观众。此外,晚会节目精彩纷呈,《四海同心大点名》展现毕业生多元毕业去向,国标舞、街舞等舞蹈轮番上演,热门金曲串烧与相声表演也点燃现场氛围,尽显青春魅力。
日前,“IGEM中国20年”学术论坛在天津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合成生物学领军者约翰·康伯斯等专家及天津大学历届IGEM团队成员,共探合成生物学未来发展方向。活动中,康伯斯探讨了合成生物学推动多行业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及关键技术进步。天津大学是最早引入IGEM竞赛的高校,并据此开设相关课程、设立专业,2025年成立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目前,该校合成生物学已居世界前沿,近三年该领域研究论文发表量全球第一。
《吾国吾家 传承创新》#院士访谈录 (上)对于叶声华院士来说,他的科学工作只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国家需要。二十世纪末他带领团队在国内研发“白车身三维激光视觉检测系统”,将检测时间缩短至46秒,精度达当时的国际标准。该系统在夏利、一汽等车企广泛应用,创造数亿元经济效益。《吾国吾家 传承创新》#院士访谈录 (中)叶声华院士出生在湖北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他顺利地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