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新型太赫兹光声系统取得突破,该系统克服水干扰,无需抽血或标记,即可实时测量活体小鼠钠水平,且通过人体实验验证了临床应用潜力,相关成果发表于《Optica》。太赫兹波虽是理想生物医学检测工具,但易被水吸收。研究团队创新采用太赫兹光声技术,通过检测声信号绕开物理除水难题。该成果不仅推动无创诊断发展,也为太赫兹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开辟新途径,未来还有望识别多种生物分子,发展前景广阔。
日前,天津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4695名研究生、4680名本科生将奔赴新程。“新校长”柴立元寄语毕业生知行合一,有人文情怀,成为有理想、担当、温度的时代新人。博士生冯橹源、本科生孙圣真智等毕业生代表发言,杰出校友郑东、院士李兴钢等分享感悟。此外,学校举办跳蚤市场、毕业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毕业季活动,设计校庆专属毕业照打卡点等,让“家在天大,志在天下”成为毕业生最嘹亮的青春宣言。
7日,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开发出新型太赫兹光声系统,成功克服“水干扰”难题,无需抽血或标记就能实时监测活体小鼠血钠水平,人体实验也证实其临床应用潜力,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光学》。太赫兹波虽是理想生物医学检测工具,但易被水吸收。研究团队创新性结合光声与太赫兹光谱技术,规避了水分子干扰。该技术不仅实现无创检测,未来还有望识别其他离子及生物分子,发展前景广阔。
近日,天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新型太赫兹光声系统,克服水干扰,无需抽血或标记就能实时测量活体小鼠钠水平,人体实验也验证了其临床应用潜力,相关论文被Optica发表。太赫兹波是理想生物医学检测工具,但易被水吸收,面临穿透和除水干扰难题。该团队结合光声检测与太赫兹光谱技术,将吸收能量转化为声波,攻克水干扰难题。未来,该技术不仅有望检测血钠,还能识别其他离子及多种生物分子,发展前景广阔。
天津大学举办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实践成果鉴定会,10名工程硕士研究生凭实践成果获学位与优秀证书,成国内首批。此举基于政策支持与长期探索,学校受教育部委托起草方案,确定5类申请形式。这些学生实践项目“够硬”,成果经专家鉴定,企业专家占比不少于一半。企业专家高度肯定学生成果。此次变革牵动培养链条,改变重论文轻实践状况。学校设想未来工程类硕士毕业考评中论文占比降至50%以下,刘庆岭坚信未来会有更多学子获认可。
又是一年毕业季,各大高校以独特方式送别学子。南开大学在八里台校区体育中心,三千余名师生以音乐唤青春记忆、用歌声祝福未来,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借《到西部去》许下扎根誓言。天津大学举办“百卅星光夜·北洋不散场”毕业市集,跳蚤市场等活动营造温情氛围,留言板满是温暖祝福。天津师范大学食堂员工连夜包99000个“前程似锦饺”免费发放。天津工业大学举办毕业歌会,千余名师生用歌曲回顾校园、展望未来。毕业快乐,奔赴新程!
近日,天津大学举行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典礼。双校区食堂为毕业生免费送出六千余份“津”味毕业早餐,包含天津油条、角饼等“五件套”,装在有祝福语的保温袋中,还备有湿巾和手套。食堂工作人员凌晨一点半开始忙碌,传递母校关怀。学校在多地设置毕业主题拍照打卡装置,毕业生可获专属纪念卡。此外,每位毕业生收到刻有个人信息、能拼成校徽且带有祝福的筷子,寓意做人顶天立地,不忘母校培育之恩。
近日,天津大学金超教授和刘海峰教授联合多家机构,探究破解降碳困局、实现碳中和目标之法。研究指出,全球降碳关键在于源头减碳和后期除碳,但目前仅靠源头减碳无法满足地球降温目标,且当前气候政策未平衡二者,碳移除或成减排替代品,而其自身存在投资、可行性等未知问题,外界态度消极。为此,研究提出分别独立设定源头减碳和碳移除目标的策略,二者合力实现净零目标。研究表明,单独设定目标在多个方面能带来更好效果,有望破解碳移除和全球减碳困局。
7月4日、5日,天津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在卫津路校区举行,近万名毕业生将开启新程。“新校长”柴立元寄语毕业生,成长是“做到更好”的修行,科技应有温度,嘱托学子不忘初心,成为有理想、担当、温度的时代新人。毕业生代表冯橹源、孙圣真智、李炫萱,杰出校友郑东、院士李兴钢、教师代表孙佑海和焦魁等先后发言。典礼当天,毕业生可领免费“津”味早点,感受母校温暖。此外,天津大学还举办跳蚤市场、毕业晚会等毕业季活动,激励学子奔赴新程,让“家在天大,志在天下”成为青春宣言。
7月4日和5日,天津大学2025年研究生、本科生毕业典礼在卫津路校区举行,近万名毕业生将开启新征程。“新校长”柴立元寄语毕业生,成长是“做到更好”的修行,科技应有温度,嘱托学子不忘初心,成为有理想、担当、温度的时代新人。毕业生代表冯橹源、孙圣真智、李炫萱,杰出校友郑东、院士李兴钢等先后发言。此外,毕业典礼当天,每位毕业生可领取一份免费天津特色早点“五件套”,感受母校温暖。 记者 单炜炜 通讯员 赵晖 梁绍楠
7月4日 - 5日,天津大学2025年研究生、本科生毕业典礼在卫津路校区体育馆举行,9375名毕业生将开启新程。“新校长”柴立元寄语毕业生,成长是“做到更好”的修行,要知行合一,成为有理想、担当、温度的时代新人。毕业生代表、杰出校友、院士、教师代表等纷纷发言。值得一提的是,毕业典礼当天毕业生可领免费“津”味早点。此外,天津大学还举办跳蚤市场、毕业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毕业季活动,让“家在天大,志在天下”成为毕业生青春宣言。
近日,天津大学金超教授与刘海峰教授联合多家国内外机构,开展破解降碳困局、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研究。研究提出,碳中和发展需明确设定源头减碳和后期碳移除各自的降碳目标,将碳移除技术与风光发电、氢燃料等源头减碳手段结合,这是加速实现碳中和、控制地球温升的关键。此策略有望消除外界对碳移除技术的负面担忧,如消耗更多化石燃料、延缓脱碳进程等。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综述:清洁技术》上发表。
近日,世卫组织发布《WHO社会联结委员会旗舰报告》,指出社会隔离和孤独现象普遍,平均每6人就有1人受孤独困扰,而良好“社会联结”有益健康。总干事谭德塞强调应对该问题的重要性,报告还绘制了行动路线图。为撰写报告,世卫组织2024年成立专家组,于斌作为中国唯一专家参与。他及其团队聚焦中国老年群体孤独问题,填补研究空白。于斌贡献中国视角与经验,获世卫组织认可,2025年受邀加入新小组。他认为,这为推动中国经验融入全球健康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契机。
近日天津大学金超教授、刘海峰教授联合多家机构,探究破解降碳困局、实现碳中和目标之法。研究指出,全球降碳关键在源头减碳与后期除碳,但当前政策未平衡二者,碳移除或成减排替代品,且其投资、部署量、可行性等存疑,外界态度消极。基于此,研究提出分别独立设定源头减碳和碳移除目标的策略,用“两条腿”走路实现净零目标。此策略有助于加快减排、促进碳移除技术发展,在短期降碳等多方面能带来更好效果。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
7月1日晚,在庆祝建党104周年之际,天津大学举办2025届毕业晚会,将价值引领、美育熏陶与红色教育相融合,为毕业生献上青春思政课。晚会上,《天津大学校歌》等歌曲激发师生家国情怀;支教团故事、各学院誓言彰显学子担当;舞蹈、金曲、相声等节目展现青春魅力。毕业生们感慨万千,表示将铭记“天大人”印记,肩负使命奔赴各地。校团委老师称,晚会也是思政大课,希望毕业生带着校训和传统,投身祖国需要之处,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