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天津大学师生热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作者:梁绍楠 陈思编辑:梁绍楠来源:党办校办 宣传部 教工部 学工部 摄影: 陈晓金 郭程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部队。大会在天津大学引发热烈反响,全校师生精神昂扬、心潮澎湃,密切关注大会进展,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种媒介收听收看大会实况,学习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凝聚起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

北洋园校区收听收看大会直播

卫津路校区收听收看大会直播

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庆华:八十载沧桑巨变,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今日发展来之不易,星火可以燎原、苦难铸就辉煌。十四年抗战艰苦奋斗,无数中华儿女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建党百年接续奋斗,千万党员同志冲锋在前、迎难而上、成就不凡。高等教育弦歌不辍,人才培育创新发展,1895年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肩负兴学强国使命诞生,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穿越百卅风华,如今国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改。九三阅兵震撼人心,致敬所有英雄前辈,铭记历史也要开创未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继续引导学生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投身西部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法学院院长孙佑海:我今天早晨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阅兵仪式上的重要讲话,十分振奋,十分激动。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不息。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增强了我对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历史证明,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也要清醒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我们决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天津大学法学院师生要全力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敢于斗争,善于创造,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坚决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全心全意搞好教学、全力提升科研水平,为壮大我国的经济和国防实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要把这次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阅兵活动所彰显的中国人民的信心和力量,与刚发布的“全球治理倡议”放在一起。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力量,是全球治理倡议的基础;阅兵式展示的中国维护和平能力,是中国实现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反对强权政治、推进全球治理的底气。这次大会和阅兵式,就是中国进一步重塑与世界关系新格局的新开始,将进一步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材料学院党委书记刘一:80年前,四万万先辈不屈抗争,一批批北洋人前赴后继,赢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80年来,全体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一代代天大人渊源接续,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奋勇前进的力量,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四个面向”,奋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天大材料学科要时刻走在前、作表率,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学科的重要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天大材料人的应有贡献。

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杜云飞: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这次纪念大会,是以国之名向所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牺牲的抗战英烈致以最高礼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他们的英名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和平来之不易。历史告诉我们:忘记,就意味着背叛;落后,就必然挨打。放眼当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旧存在,国际敌对势力伺机兴风作浪,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发展更需自强不息。家国兴亡,匹夫有责;教育兴邦,教师先行。我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强大动力,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引导青年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一份力量。

党委学工部副部长、武装部部长潘刚:当庄严的国歌响起,当抗战老兵与新时代青年并肩而立的身影映入眼帘,我的内心深受震撼。这场跨越时空的纪念,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民族精神的赓续传承。作为高校武装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在肩。今天的和平发展环境来之不易,我们更需以史为鉴,将抗战精神融入国防教育。天津大学始终以培养家国情怀深厚、责任担当突出的时代新人为己任。未来,我们将以更鲜活的形式讲好抗战故事,以更务实的举措推进学生军训、征兵工作,引导青年学子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强军兴军事业注入高校智慧与青春动能。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但抗战精神永远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让我们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守护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山河无恙,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强国篇章。

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民主党派联合办公室主任刘涛: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庄严的升旗仪式与深刻的历史回顾直击心灵。作为一名高校统战工作者,“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力量”的论述,让我更明晰做好党外人士工作、凝聚奋进力量的使命重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先烈以血肉换和平,这份精神需借思想引领传递给党外人士,让大家深植家国情怀,我对此高度认同。如今祖国经济稳进、教育提质,我满怀期待。后续我将以大会精神为指引,强化党外人士思想引领,引导他们立足专业领域发挥学科优势,把对先烈的缅怀化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服务民族复兴的实干行动,以统战效能汇聚发展合力。

机械学院教授隋天一:观看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深受震撼。大国重器依次亮相,彰显了科技发展的硬核实力,也展示了我们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回想人民军队从抗日战争的小米加步枪到今天的全面现代化,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感骄傲与自豪,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和平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要把阅兵式传递的家国情怀深植课堂,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当好立德树人的践行者。同时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看到相关先进装备亮相,更加坚定了我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于探索科技“无人区”的信心和决心。未来我要进一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敢啃“硬骨头”,在“卡脖子”处发力,争做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为将我国建设成现代化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仪学院感知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芮小博:盛大阅兵式十分震撼人心,充分展现了我国军队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能力,彰显了我国在八十年风雨历程后日益繁荣昌盛、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辉煌成就。部队昂扬的精神风貌让我深深动容,我关注到装备方队中展示了不少我国自主研制的最新装备,这些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都很高,充分体现我军适应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打赢未来战争的强大能力。这些国之重器让我倍受鼓舞,因为天大精仪学院的研究与这些重器的研发制造息息相关。回顾历史,天大仪器的项任澜、王守融、蔡其恕等前辈在建国初期为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天大仪器学科在国家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使命和历史担当。作为天大仪器的青年骨干,我们要扛起科技自立自强的大旗,敢于承担重大任务,敢于挑战重大难题,敢于攀登科技高峰,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形成有组织科研的合力,为祖国交出一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天大仪器何为”的高质量答卷。

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杨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要从历史中深刻体悟那段烽火岁月所淬炼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自觉将党性修养融入科研攻坚与育人事业的全过程。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发扬当年先辈不畏强敌、奋起自救的意志,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着力推动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要在育人实践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把党性原则内化为对真理的追求、对天大品格的坚守和立德树人的实际行动,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中彰显担当,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工学院水利水电第二党支部书记、水利水电工程系副主任徐奎:当受阅方阵昂首阔步、先进装备震撼亮相,内心满是自豪与振奋,更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有了深切体悟。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此刻回望历史、致敬先烈更具特殊意义。今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130周年华诞。天津大学的校史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从近代高等教育的拓荒,到抗战时期辗转办学坚守育人初心,天大始终以教育为根基、以科技为利器,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如今祖国繁荣蓬勃发展,作为天大教师,深感使命在肩。我将以校史精神为指引,深耕本职工作,在教育、科技领域勇毅前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力量。

化工学院国家级青年人才、教授陈赛: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我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观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这场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的盛大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庄严宣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我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全部力量。我将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战精神,矢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青春能量。

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蒋建兰:观看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后,我感触颇深,既震撼又信心倍增,从阅兵式中,我们看到了奋发有为的中国军人和完全国产化的先进武器装备,这些都为我们国家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各项新式武器的展示,极大的鼓舞着全国人民的士气,也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强大的国力,激发民族自信心。当然作为教育、科技工作者我们也备受鼓舞,一定会紧密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培养更多服务祖国,报效祖国的学生;创造更多有利于祖国建设的科研成果;一定要为国家、民族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青年教师卢亮亮:观看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及阅兵式,心情澎湃且久久不能平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巨大牺牲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抗战的胜利,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识,激发了全民的抗争意志。8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造了“两大奇迹”,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到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充分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的必胜信念。今天,我们不忘历史,接续奋斗,将这份伟大的抗战精神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理学院教授杨方旭:今天非常荣幸与全校师生代表一同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心情格外激动,也格外自豪。这场阅兵不仅展现了国家强盛的现代化风貌,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民族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次阅兵主题令我深有感触。我们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我们致敬英雄,是为了传承信念与担当。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让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着信心与期待。作为理学院的一名教师,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不仅要在科研中追求创新和突破,更要在三尺讲台上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我将继续扎根基础研究,脚踏实地、潜心攻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学学院副院长、教授侯庆虎:9月3日,学校组织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大会,我满怀热忱全程参与,深受触动。大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先烈们用热血换来和平,我们当永志不忘。如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斐然,这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作为高校数学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数学是科技发展的基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强国的征程中,我将以抗战精神为指引,立足本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引导他们用数学知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科技进步添砖加瓦,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

医学部医学院英才副教授、正高级工程师,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徐瑞:观看气势恢宏的大阅兵,内心无比激动与自豪。整齐划一的方阵、威武雄壮的装备,充分展现了祖国的强大实力与繁荣昌盛。正是这份强大的国力和和平稳定的环境,为我们创造了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培育者。我们必须坚守育人初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同时勇攀科研高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医学部药学院退休教师、原海军东海舰队修船管理支队干部陆贺川:华夏雄师展锐芒,铿锵步履韵悠长。铁流滚滚惊寰宇,士气昂昂震四方。往昔浴血驱倭寇,今日挥剑保国疆。盛世阅兵昭正义,和平愿景永弘扬。

医学部生命科学学院班主任王慧: 大会庄严震撼,我全程收看、热泪盈眶。“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号角,使我深感和平来之不易。今日之中国,经济腾飞、教育巨变,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作为青年教师,我将把抗战精神转化为创新动力,潜心科研攻关,坚持立德树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强国贡献全部青春与智慧。

地科院副教授赵丹丹:集中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让我倍感震撼与振奋。整齐威武的军队方阵、先进精良的军队装备,不仅展示了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更凝聚了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昭示。抗战胜利的取得,凝结了无数先烈的牺牲与奉献,提醒我们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美好未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切体会到个人使命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自立自强更需要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接续奋斗。观看大会,不仅让我感受到强烈的家国意识,也更加坚定了把科研理想融入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信念。在科学研究上,我们要以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为动力,坚守科研初心,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为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贡献智慧与力量。

国际教育学院讲师马韶君:站在特殊的历史节点回望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威武的阅兵队伍,更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八十年前,我们的前辈用生命守护这个国家的未来,他们勾勒出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生动图景。纪念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其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动力。正确历史观的传递本身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在国际教育学院,我时常要面对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也会与学生们交流到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持理想、坚守信念的历史,旨在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都能深刻理解和平的珍贵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道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把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对未来的信心,融入到教学、科研和生活交流中去,为促进文明互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动化学院2025级本科生李玥欣:作为天津大学新生,在校园集体观看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时,老校区铭刻着“兴学强国”精神的石碑与屏幕上历史画面交相辉映,让我深切体会到天大人血脉中的责任传承。当看到老兵颤抖着敬礼时,身边同学悄然抹泪的瞬间让我明白: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民族精神永不褪色的证明。“铭记历史”于我们而言,是要在实验室里打磨好每一个数据,在图书馆厘清每一个公式——因为今日之科技自强正是对当年科技救国之志的回答。我们将以张太雷等前辈学长为榜样,既怀“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更葆“爱国奉献”的热忱初心,把青春汗水挥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

微电子学院2023级硕士生、2023级硕士第二党支部书记张怡哲:雄壮的号角仍在耳畔回响,庄严的纪念仪式让我心潮澎湃。“铭记历史”是让我们不忘来路的艰辛与牺牲,懂得今日和平的珍贵与厚重;“开创未来”则是赋予我们这代人的光荣使命,要求我们用新的奋斗去书写新的历史。这份使命在我肩上有着清晰的落点。作为一名微电子专业的学子,我深知一枚芯片虽小,却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我将致力于锤炼过硬专业本领,让每一次电路设计、每一次工艺仿真,都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基石。作为学生工作者,我计划组织“科技强国之路”系列论坛,带领同学们从抗战时期的科研坚守中汲取力量,将报国之志融入日常的刻苦钻研。历史从未远去,它正凝视着我们如何作答。我坚信,唯有以实干成就事业,用创新开创未来,才能真正告慰先烈。我愿将青春热血熔铸于中国“芯”的突破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经管学部2022级本科生努尔阿力木·吐尔逊:作为一名退伍大学生,在观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时,那一幕幕先辈浴血奋战的画面,让我想起服役期间守护营区历史陈列馆的日子——展柜里泛黄的家书、锈迹斑斑的步枪,都是“铭记历史”最鲜活的注脚。“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从不是一句口号。在部队参与过抗战老兵慰问活动,听他们讲述弹尽粮绝时仍死守阵地的经历,我更懂如今的和平是用鲜血换来的。现在回到校园,看到城市里川流不息的车流、实验室里同学们攻关的身影,深切感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活力,也对未来充满期待。脱下军装,我将把“奋斗”二字刻进学业:专业课上紧盯前沿知识,课余积极参与红色宣讲,用军人的严谨和韧性学好专业本领。未来我想投身教育相关领域,把抗战精神融入育人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际教育学院2023级本科生、俄罗斯留学生索菲雅:我的家乡圣彼得堡曾在法西斯侵袭下遭受巨大创伤,872天的封锁导致无数人丧生。这段历史对我们来说沉重而悲惨,但俄罗斯和中国人民一样,面对任何困境都永不放弃。我衷心希望后代不再经历这种痛苦,也期盼通过中俄紧密合作,共创灿烂未来。作为在天津大学留学的俄罗斯学生,我格外关注中俄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历史。看到两国领导人同框和庄严阅兵,我深受触动。中国的发展令我印象深刻,我一直努力成为连接两国文化的桥梁。正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所说,我们学中文的年轻人应当做好文化使者。之后,我将继续分享中国的真实故事,让更多人看见中俄文化交织的璀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