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国之所需天大所向”——“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天津大学校史馆直播顺利举办

作者:曹海燕编辑:梁绍楠 赵若含来源:档案馆

“从1895年北洋大学创办至今,天津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如今在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9月5日,在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联合中国高教学会校史研究分会推出的“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天津大学专场直播中,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韩宝志的讲解,将观众的目光聚焦于这所拥有130年校史的高等学府,带领近40万观众线上感受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与“国之所需,天大所向”价值取向的使命担当。

在“国之大学肇始津门”展厅,1895年北洋大学诞生的历史场景徐徐展开。韩宝志介绍,甲午战败后,中华民族陷入空间危机之中,盛宣怀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为理念,通过北洋大臣王文韶上奏光绪皇帝,奏请创办新式西学学堂,光绪帝御笔硃批“该衙门知道”,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先河。

展厅内,光绪皇帝批阅的奏折静静陈列,见证着这所大学的诞生渊源。“首任总教习丁家立为北洋大学带来了系列的办学规范,他严格要求,‘重质不重量’的理念奠定了学校严谨治学的基础。”

展柜中,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钦字第壹号”考凭格外引人注目。这张文凭的获得者王宠惠,从北洋大学毕业后继续留学深造,后成为中国第一位海牙国际法庭大法官,他曾参与收回胶济铁路主权、开罗会议上为中国收回台湾提供了法律保证,并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韩宝志告诉观众,这份文凭上清晰记录着20门法科课程,涵盖当时西方大学法学院主干内容,展现出北洋大学创办初期便与国际接轨的办学视野。

“北洋大学首届从全国招生30人,最终仅18人毕业,高淘汰率正是‘严谨治学’校风的生动体现。”韩宝志补充说,革命烈士赵天麟1914年-1920年任北洋大学校长,他提出的“实事求是”校训,以及1935年诞生于抗战背景下的校歌“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至今仍是天大学子的精神指引。

当直播画面定格在北洋师生参与爱国运动的老照片时,不少观众发现,从五四运动中积极发声,到抗战时期投身救亡图存运动,再到解放后参与抗美援朝,天大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校史馆一层的张太雷烈士纪念室,通过影像与实物展陈,讲述着这位天大杰出校友在北洋求学期间从朴素的爱国青年成长为职业革命家,直至领导广州起义时英勇牺牲的革命历程。“张太雷‘谋将来永远幸福’的情怀,是天大人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榜样。”韩宝志说。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天津大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始终发挥重要作用。韩宝志介绍,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天津大学,马叙伦部长称“在全国理工学院院系调整工作中起了推动和示范作用”。院系调整中调出的18个系科组成为各学校的学科骨干,受高教部委托,天津大学编制编写244套教材、大纲、讲义、教学计划,颁行全国;1958年毛泽东视察天津大学留下的“高等学校要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为全国高校指引了办学方向。1959年,学校成为中共中央首批指定的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起草的关于高校高等体制的文件成为《高教六十条》的重要借鉴,为中国高校探索党的领导与办学结合路径提供了经验。

改革开放后,天津大学进一步突破发展,李曙森、史绍熙、吴咏诗三位校长提出的关于高校重点建设战略、建设综合性大学的目标逐渐深化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定位,上个世纪80年代确立的 “治学严谨、严格教学”的“双严”校风,都是学校历史中的宝贵采访。进入21世纪,天津大学提出了“办特色”的办学理念,这几年来又不断完善“强工厚理、振文兴医,交叉(融合)”的学科布局,在“从未来到未来”的理念下指引新工科建设方面的探索,都让学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屡获突破,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深入落实。

天大的校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围绕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求真务实,“实地把中华改造”。在校史馆校友贡献的“魔镜墙”上,随机触发的近60个新中国重大工程与事件中都能找到天大人的身影。近年来,天津大学科技工作坚持“四个面向”,调整学科布局、建设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地震大装置等科技平台,在合成生物学、智能电网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

2025年是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在韩宝志看来,此次直播不仅是对学校130年办学历史的回顾,更展现了天大人赓续前辈奋斗的精神风貌。正如韩宝志在直播结尾所言:“建设教育强国是近代已来中华民族的美好夙愿。从1895年传承到2025年,从天津到西北再回到天津,学校一直奋力前行。过去已去、未来已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以兴学强国为使命的天津大学责无旁贷,每一位天大人仍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从纸上逞空谈’,为教育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