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百卅荣光】北洋法韵:天大法学学科130载的兴学强国征程

作者:刘益荣编辑:王涛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者按:为迎接130周年校庆,新闻网开设【百卅荣光】专栏,旨在展现天大130年来在办学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光荣历程与历史贡献,将校史变迁和天大当下发展形成对照,传承兴学强国的校史文化血脉,振奋广大师生校友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斗志。本期推出天大法学学科130载的兴学强国征程。

在渤海之滨的海河畔,巍然矗立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这座肇始于甲午战败后民族觉醒浪潮中的学府,自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创立之日起,就将"兴学强国"的使命镌刻于血脉之中。在130年的沧桑岁月中,法学学科如同一条赤色丝线,贯穿于这所百年学府的肌理之中,见证着中国近代法学教育从萌芽到成熟,从效仿到创新的完整历程。这座以工科见长的学府,其法学教育的发展轨迹折射出的不仅是一个学科的兴衰,更是一部近代中国探索法治强国的精神史诗。

一、法政肇始:近代法学教育的摇篮(1895-1911)

甲午战败的硝烟尚未散尽,北洋西学学堂的创立者们已敏锐意识到“立国之本首在法治”。1895年10月,当中国近代第一张大学课程表在天津开平矿务局大楼展开时,法律科已赫然在列。首任总教习丁家立参照哈佛大学课程体系,将英美法系精髓融入教学,开设了国际公法、罗马法、契约法等现代法学课程。1905年成立的北洋法政学堂,更是聚集了冈田朝太郎等日本法学名家,将大陆法系引入中国。

在这座中西合璧的校园里,法律科学生既要研读《大清律例》,也要精研《法国民法典》。这种独特的“双法系”教学模式,培养出张务滋等首批法学精英。他们不仅通晓比较法学精髓,更将“法理救国”的理念付诸实践。1907年,法律科师生编纂的《北洋法政学报》,开创了中国近代法学学术期刊的先河,其中关于立宪制度的探讨,为清末新政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二、法治求索:乱世中的学术坚守(1912-1949)

民国肇始,赵天麟校长将“实事求是”确立为校训,这四字箴言在法学教育中化作严谨的学术品格。1920年代,北洋大学法科率先开设比较宪法、行政法等新兴课程,王宠惠、罗文干等法学大家在讲台上纵横捭阖。1920年北洋政府训令指示北洋大学专办工科,法科1920年正式停办,至此北洋法科并入北京大学。

三、薪火相传:新时代的法治之光(1949-2015)

改革开放后,1994年1月天津大学正式设立经济法专业,国务院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天津大学抓住历史机遇。1997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法学系正式恢复招生,首批56名学子踏入卫津路校区。这座曾诞生中国第一个法学文凭的学府,在院系调整45年后重拾法学薪火,标志着完整法学教育体系的回归。

来到21世纪,天津大学法学院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在2004年获得了经济法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以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环境法为支柱的学科体系。

四、创新突破:智能时代的跨越腾飞(2015—至今)

2015 年 6 月 17 日,天津大学法学院正式复建,标志着法学学科开启了新的篇章。

复建后的天津大学法学院,以迅猛的发展势头,在法学教育领域崭露头角。法学院确定了“高起点、入主流、有特色、国际化”的办学方针,确立了“崇法厚德、致公天下”的院训,将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扎实专业知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法律人才作为己任。

在学科建设方面,不断开拓创新,2019 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21 年法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逐步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今,学院在软科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前 8%,被知名媒体评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八所法学院之一。

回首 130 载的风雨历程,天津大学法学学科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阶段都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也彰显了天津大学法学学科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在新时代,天津大学法学院将继续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法学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贡献力量,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者:天津大学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