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130周年校庆,新闻网开设【百卅荣光】专栏,旨在展现天大130年来在办学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光荣历程与历史贡献,将校史变迁和天大当下发展形成对照,传承兴学强国的校史文化血脉,振奋广大师生校友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斗志。本期文章,我们来了解中国纺织业发展的天大力量。
纺织业作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中国纺织产业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其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易规模长期居于世界首位。天津大学历史上的纺织教育为此做出重要贡献。
抗战爆发以后,北洋工学院及其他几所工学院共同组建为国立西北工学院,最初的六个科系包含纺织工程系,由张汉文担任纺织系主任兼教授。出生在以织布业闻名的河北省高阳县,张汉文自幼便与纺织结下不解之缘。17岁时他到法国勤工俭学,最初学习医学专业。为实现工业救国,他转到法国鲁贝工学院纺织系学习。此后,他由纺织系转到染化系,改变研究方向,旨在开办工厂。毕业后,张汉文在法国鲁贝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并且在鲁贝毛纺厂任练习工程师。在法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为张汉文奠立了良好基础。1929年归国后,张汉文在上海章华毛纺织厂任主任工程师,1931年,他又到天津东亚毛纺织厂任总工程师。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张汉文在1933年受聘北平大学工学院任纺织系主任,教授毛纺学。为改变过去中国毛纺学仅有英文教材的状况,张汉文编写了《毛纺学》、《精梳毛纺学》、《毛纺织厂设计》等全套中文毛纺学高校教材,将西方的动力纺织技术和理论更好地转移到中国。抗战爆发后,张汉文先后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和国立西北工学院的纺织系教授兼系主任。他认为“纺织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学习纺织染理论,如不加以应用,是学不到真实学问和真本领的”,因此张汉文十分重视纺织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为学校添设纺织实验及实习设备,并组织学生进厂实习,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抗战胜利后,1946年国立北洋工学院返回天津复校。原北平大学工学院纺织系的在津校友建立了北洋大学纺织系,并将北平大学工学院纺织系馆藏的外文期刊调拨给北洋大学,解放后发展为天津大学纺织系。张朵山先后担任北洋大学及天津大学纺织系主任。他曾在美国洛威尔工科大学纺织学院学习,获得纺织工程学士学位,后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农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获纺织工程硕士学位,先后在美国萨克洛威纺织机械制造厂、美国桥梁公司等地实习。在外国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后,1927年张朵山回国,在东北大学纺织系担任系主任。

1949年张朵山开始在北洋大学任教,并担任纺织系主任。他积极协助制订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聘请教师等。凭借着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他讲授过多门工科基础课,如英语、物理、应用力学、机械制图、平面测量、机动学等,还开设多门纺织专业课,如纤维学、棉纺学、毛纺学、机织学、意匠学(织物设计)、棉纺织工厂设计、建筑概论及工厂管理等课程。他引用欧美教材,将复杂的纺织工艺、深奥的机械原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张朵山自行编订教材,《纺织概论》、《棉毛整理及纺织物实验学》、《棉纺学》、《机织学》、《意匠学》、《着色法》、《工厂设计》、《建筑概论》等。张朵山十分重视实验、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他认为工艺性的专业没有实际训练不行。到1956年,实习工厂的棉纺织机器设备基本齐全,粗疏毛纺设备及各种织机都能满足教学实习的需要,纤维、纱线、织物等纺织材料的测试仪器设备,可以满足教学大纲规定的80%以上的实验项目。学校还新建了一排锯齿形厂房和一栋纺织材料实验室,为教学及科研、生产提供良好条件。
1958年天津大学纺织系发展为河北纺织工学院,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现在的天津工业大学,为中国纺织产业培养出更多纺织专门人才。(作者为天津大学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