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师生回信,殷切希望学校在新起点上“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天津大学的亲切关怀,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天津大学办学治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0月20日至23日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切实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一流大学建设的生动实践,书写“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新答卷。
一、深刻领会新起点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起点上,我们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重大意义,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守兴学强国初心,以更强的使命感服务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教育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130年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自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发端,“兴学强国”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与生俱来的精神追求。从“教育救国”、“科教兴国”、“教育强国”一路走来,中国高等教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充分思考和认识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复杂环境、所肩负的崭新使命;牢牢把握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科技的驱动性地位、人才的主体性地位,促进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主动对标对表谋划学校改革创新政策举措,抓紧抓好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推动落实,全方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伟大事业。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更强的责任感发挥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应当心怀“国之大者”,发挥引领作用,努力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先进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汇聚战略科学家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重要平台、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梁纽带,发挥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功能。天津大学作为党和国家长期重点建设的一流大学,必须更加深刻认识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更加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挥好“国家队”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努力在新征程上做榜样、当先锋。
保持百舸争流姿态,以更强的紧迫感推进任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当前,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现在距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越来越近,我们正处在教育强国建设“打基础”、“利长远”的关键阶段,相关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很多问题既拖不得也等不起。我们要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和百舸争流的奋斗姿态,自觉运用科学规律,以综合集成的系统观和重点突破的成效观,全面推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规划方法、评价机制的转变,以试点为引领,聚焦重大关键问题,先立后破、破立并举,推动政策、资源、机制有效集成,形成从系统谋划、组织实施、总结推广到完善制度的全链条,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把教育强国战略图景转化为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具体成效。
二、始终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作出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起点上,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时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办学目标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领域。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获取力量,在新的赶考征程上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切实把学校建设成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坚决办好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
坚持不懈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我们要将“为党分忧、为国担当”作为谋划学校创新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学治校,汇聚一切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素和科教资源,将办学实践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进程中。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加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为国家竞争力赋能、储能、提能。更加充分发挥驱动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使命,挺膺担当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责任,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科技研发的创新与变革,切实培育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坚持不懈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在新起点上跑出教育加速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中遇到的绕不开、躲不过的问题,必须推动观念更新、工作评价和方法变革,瞄准办学治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堵点,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广泛汇聚改革力量,使广大师生员工成为改革创新的积极推动者、主动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坚定改革信心、把准改革方向、强化改革责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探索推动加快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的有效路径和方式。抢抓数智变革机遇,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学科研加速融合,全面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方式,对改革的各项任务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落地见效,以改革之笔回答好“强国建设,天大何为”时代命题。
三、准确把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新起点上,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立足学校工作实际,扎实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各项任务举措落地生效,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迁。
坚决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的大事。当前,高等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如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果缺乏有效的评价和考核机制等,亟需在育人理念、办学路径、教学模式、学习范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实现深层次变革。我们要凝聚高校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把“家国情怀”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系统完善育人场域、育人体系、育人机制以及相关要素支撑,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坚持党管人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建设师德高尚,具有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从未来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聚焦国家战略和大国博弈必争领域,重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加快推动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迭代跃升,打破学科壁垒、产教壁垒,将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布局、区域发展相衔接,将产业最新技术、发展需求及时融入教育教学,让学生在产业创新一线研究真问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完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的人才输送体系,超常规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以数智教育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重构、从固定场域转向开放共生,塑造卓越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坚决发挥好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当前,高等教育在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应对全球科技竞争、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等方面仍需向纵深发展,科研工作需要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创新”转变、从“论文导向”向“成果导向”转变。我们要更加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目标导向,持续优化完善学科布局,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交叉学科,前瞻布局新兴学科,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形成支撑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需求、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学科治理体系和建设生态。积极融入新型举国体制,以有组织的科研推进高质量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源头性”原始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统筹推动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强化“0到1”的原创性探索、“1到0”的工程科学研究;锚定“卡脖子”问题,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时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难题,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着力推进重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组织、重大成果培育,推动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当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坚决贯彻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鲜明导向,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中心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当前,高等教育在一些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还不够高,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存在结构性错配,同时随着大国竞争日趋激烈,教育、科技、人才交流面临着被“脱钩”的风险。我们要练好内功,更加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改革,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学校、学院、团队、教师多级联动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中试孵化成果加速产业化,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成果转化质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开放办学,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和集聚全球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传播,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中心提供强劲动力。
(作者:天津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