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重阳节,科学家们在忙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内燃机动力工程专家苏万华院士忙着给华北环境治理建言献策。“我们正在忙一个关于华北环境治理的项目,在写报告。”收到重阳节问候的苏先生如是说。
苏万华先生是一位满头银发,周身散发着艺术气息的学者。如果他不开口谈发动机原理,如果你没见过他逐一核对实验数据时的犀利目光,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位洒脱随性的文科老教授。但事实上,苏万华院士是一位把毕生所学都贡献给“追求极致”的工程科学家。他的科研目标是让有害排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让燃烧效率高一些,再高一些;让相应的速度快一些,再快一些……
苏万华在追求极致中不断创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在国内最早提出柴油机电子控制的技术方向,在“九五”期间完成了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研发;开发了高混合率燃烧室技术,率先独立研发了重型柴油机用高压共轨智能控制燃油系统,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并开发成功共轨系统液力平衡快速响应电磁阀;研发成功中国第一台32位发动机复杂功能智能控制单元(ECU);先后研发成功无后处理器满足国四的新型柴油机和可变压缩比高热效率国六柴油机;开发了天然气稀燃、压燃、柴油微引燃智能双燃料发动机,与引进的国外机型相比节能43%;2000年与美国学者同步进行“新一代内燃机燃烧理论与技术的基础研究”,2001—2011年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我国团队,提出柴油机混合率与化学反应率协同控制理论,在柴油机研制上先后提出了预混压燃燃烧(PCCI)、低温燃烧(LTC)和高充量密度低温燃烧(HD-LTC)理论和技术,2014年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满足欧六排放标准的柴油机,热效率提高7%。2010年以来,他聚焦超高热效率内燃机研究,提出热力学活性控制的燃烧过程理论。
2018年春天,刚刚做完癌症大手术,苏万华就在病房里忙了起来。因为他发现我国的水陆两用车的功率只有美国的一半,行驶速度更是连一半都不到。“这是个短板,而且关键技术还被卡了脖子。”病床上的苏万华夜不能寐,冥思苦想,终于从燃烧室的气体混合入手,避开“卡脖子”技术,找出了全新的技术路径。病房不能用电脑,他就用纸笔画图用微信传给学生,迅速形成技术报告提交给国家有关部门。
岁月渲染了他飞扬的青春,燃烧着他不灭的梦想。满头银发的苏万华院士依然工作在科研教学一线,他奋斗且期待着一批颠覆性的、引领性的技术在中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