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践行回信精神】新华社《参考消息》:来自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观察

作者:邵香云 宋瑞 栗雅婷编辑:张华 赵若含来源:新华社《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2025年10月30日第10版

【原标题】中国为国际工程教育创新“探路”——来自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观察

文/本报记者 邵香云 宋瑞 栗雅婷

海洋生态、遥感探测、海洋资源开发实践……在天津大学海洋学院求学三年,马来西亚籍留学生杨智宇对解决海洋实际问题充满信心。

杨智宇所就读的海洋技术专业东盟专班,围绕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产业需求,构建了以“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治理”为主线的新工科留学生课程体系。“中国的新工科教育教会我把海洋理论知识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能融汇使用,这种跨学科的培养模式,拓宽了我的视野。”杨智宇说。

随着全球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加速,社会对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2017年提出发展新工科教育,围绕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等开展建设实践。“跨界”“融合”“集成”“共享”“创新”等成为中国新工科建设的关键词。

作为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单位和中国最早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院校之一,天津大学一直走在中国新工科教育的前沿,不仅丰富了新工科内涵,也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了中国智慧。

跨界融合培养未来人才

在天津大学智能制造中心,大一新生林致远迎来了一门别开生面的专业课。这门课没有厚重教材和既定课件,只有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从零开始设计制造一台自动乒乓球发射云台。

“从需求分析、结构设计到零件加工、系统集成,每一步都需要我们亲手完成,”林致远说,“学科界限在这里被打破,我们在‘做中学,学中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支撑这种全新教学模式的,是一支30余人的跨专业导师团队。他们来自机械、能动、力学等五个专业,全程指导学生项目实践。这种模式没有传统的期末考试,取而代之的是贯穿项目全过程的动态评估机制。

天津大学研制的“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机(受访者供图

天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宋春风感叹,当前的工程教学相比过去有很大不同,新设计的交叉课程是希望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工程思维。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改革,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

“新工科是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和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孙涛认为,它推动教育重心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塑造,培养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复合型新质人才。

天津大学聚焦未来对人才的新要求,打通学科壁垒,打造跨界人才培养平台,已建成100余门项目式课程,打造了50多个跨学科教学团队。学校构建的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整合六个学院16个专业资源,形成开放共享的课程体系,支持学生跨专业选课并获得微学位等认证。

这一变革背后是“从未来到未来”的育人理念。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解释道,第一个“未来”是立足当下对未来社会需求的洞察,据此开展教育创新,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第二个“未来”是学生凭借获得的能力与知识,在未来社会中引领行业发展、创造新的价值。

当前,世界各国对工程师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许多国家的青年人对学习工程、从事工程职业的兴趣正在减弱,多个国家出现“逃离工科”现象。在此背景下,中国新工科建设为国际工程教育提供了创新方案。中国瞄准未来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培养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形成覆盖传统工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完整培养生态。

效果已经显现。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上发布的“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中,从DeepSeek开源大语言模型到人形机器人,再到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来自中国的工程科技成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发挥着关键作用。

面向产业寻求解决方案

走进位于北京的跨国企业日立能源(中国)有限公司车间,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订单排产、能耗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22岁的大四学生路丰玮认真聆听讲解,不时低头记笔记。

这是一堂直面产业的实践课。未来十个月中,包括路丰玮在内,22名来自天津大学不同学院的跨学科、跨年级学生,将身处一线,聚焦产业绿色转型与数字化升级,以工程思维回应全球气候课题。

这一创新实践源于今年9月下旬成立的“国际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心”。该中心由十余所中外高校与企业共建,覆盖空天技术、人工智能、能源电力等37个前沿领域。

2024年9月20日,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导论》开课,约4000名学生在30余间智慧教室内同步听讲。(李然 摄)

“学生面对的不只是技术挑战,更是关乎全球未来的共同课题。”天津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刘艳丽说,中国新工科教育正系统培养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善于跨文化协作的未来工程师,使其具备能够为全球挑战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日益复杂、产业升级加快,中国新工科教育也在积极赋能本土企业全球化发展。

在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汽车覆盖件冲压生产线上的高速重载操作机器人正在进行精准调试。

“这款机器人能够以每分钟20次的速度,稳定完成汽车大型覆盖件的抓取与投放。”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装备开发室科长王冬说。

这款机器人的创新设计,来自企业提出的实际需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团队开展从概念构型到产品制造的工程实践,历经两年攻关,成功研制出高速重载操作机器人。

来自孟加拉国的马夫兹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继续在此攻读研究生。“在滨化集团实习期间,我亲眼看到工业级规模的生产流程。学校的教学让理论知识不再孤立,我们能快速验证和应用,这对应对真实的产业挑战至关重要。”

在天津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开设的“双碳”主题企业实战项目制课程上,来自中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学生在丹麦企业丹佛斯的“灯塔工厂”设计了制冷剂实时监测与可视化管理系统;在恩智浦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基地完成轻量级人工智能(AI)模型的微控制单元部署……“该项目课程是中国新工科教育‘出海’的一个缩影,我们将继续推动中国工程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走向世界。”刘艳丽说。

携手全球激发创新能力

今年8月,一支来自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留学生团队,凭借其设计的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二甲基亚砜项目,荣获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国际赛道)特等奖。

“学院的培养体系打破了我的思维壁垒,”来自缅甸的戴怡雯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它让我在面对复杂实际问题时,能够迅速精准定位突破口,并清晰看到化学工程在现实应用中的广阔前景。”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的学生在沙盘教室内调试车辆模型(李然 摄)

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巴基斯坦留学生阿克莎也将她的成长归功于中国新工科独特的培养模式。“从理论学习到动手操作,再到设计竞赛中的创新实践,这条进阶路径搭建了一座从知识到实践的桥梁,为我们构建起应对产业变化的关键能力。”

中国新工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吸引了更多国家的学生来到中国。来自法国EPF工程师学院的亚历克斯同时选修了医学院与国际工程师学院的课程,这让他能够很好地融合精准医疗与应用机器学习的知识。“在开发实时手势识别系统的学期课题中,我能立即运用前沿理论解决实际挑战。这种模式不仅传授工程知识,更培养了创新能力。”亚历克斯说。

英国加的夫大学校长温迪·拉纳在今年9月下旬在天津举办的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会议上说:“天津大学为全球大学在创新和工程教育方面提供了借鉴。”

国际工程联盟主席伊丽莎白·泰勒认为,随着国际工程合作对话走向多元,中国正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为全球发展注入新的智慧与信心。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