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MEDIA FOCUS

中国青年报:“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 “国之所需,天大所向”

作者:王军利编辑:梁绍楠 赵若含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 2025年9月7日 第2版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从1895年北洋大学创办至今,天津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如今在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9月5日,在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联合中国高教学会校史研究分会推出的“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天津大学专场直播中,该校档案馆馆长韩宝志的讲解,将观众的目光聚焦于这所拥有130年校史的高等学府,带领超30万观众线上感受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与“国之所需,天大所向”的使命担当。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天津大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韩宝志介绍,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天津大学,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称,这“在全国理工学院院系调整工作中起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受高教部委托,天津大学编制编写200余套教材、大纲、讲义、教学计划,颁行全国;1958年,毛泽东视察天津大学时提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为全国高校提供了办学方向。1959年,天津大学成为中共中央首批指定的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起草的关于高校领导体制的文件成为《高教六十条》的重要借鉴,为中国高校探索党的领导与办学结合路径提供了经验。

改革开放后,天津大学进一步突破发展,李曙森、史绍熙、吴咏诗3位校长提出的关于高校重点建设战略、建设综合性大学的目标逐渐深化,上个世纪80年代确立的“严谨治学、严格教学”的“双严”校风,都是学校历史中的宝贵财富。韩宝志介绍,进入21世纪,天津大学提出了“办特色”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屡获突破。

天大校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围绕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求真务实,“实地把中华改造”。在校史博物馆校友贡献的“魔镜墙”上,近60个新中国重大工程与事件中都能找到天大人的身影。近年来,天津大学科技工作坚持“四个面向”,调整学科布局、建设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地震大装置科技平台,在合成生物学、深海滑翔机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

韩宝志认为,此次直播不仅是对学校130年办学历史的回顾,更展现了天大人赓续奋斗的精神风貌。正如韩宝志在直播结尾所言:“过去已去、未来已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以兴学强国为使命的天津大学责无旁贷,每一位天大人仍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从纸上逞空谈’,为教育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