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天津大学化工学科百年发展历程中,大师云集、薪火相传的教育传统始终熠熠生辉。本文以历史为脉络,回顾了天大化工从初创到壮大的辉煌岁月,展现了代代教师以赤诚之心投身科研与教学,为国家化工事业和教育体系作出的卓越贡献。值此百年华诞之际,谨以此文致敬那些为北洋化工精神铸魂的教育先驱与时代脊梁。
教育是文明传承的火种,大学则是这火种的守护者与播撒者。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大学教育则是这基石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在大学的神圣殿堂里,有一群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就是教师。正如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教师身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是知识与智慧的传递者。在天津大学化工学科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那些大师名师的身影,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为学科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光明大道。
在天津大学化工学科百年华诞之际,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征程,恰似翻开一部镌刻着智慧与汗水的史诗。从北洋大学堂的初创时期到天津大学的辉煌今天,从工业化学讲堂的星星之火到学科群的燎原之势,每一个脚印都浸透了教育者的心血,每一项成就都闪耀着名师大家的光芒。那些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不辍的身影,那些在实验室里执着探索的目光,共同编织成一张传承创新的大网,将知识的基因融入民族复兴的血脉。当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不仅能触摸到学科发展的脉络,更能感受到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用生命书写的教育情怀——这正是百年化工精神的灵魂所在,也是我们今日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
回溯到20世纪20年代,1924—1928年,时任北洋大学校长的刘仙洲,宛如一位高瞻远瞩的领航者,开启了一场锐意改革的征程。他一心想要扩大工科教育学门,为学子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1925年,工业化学系列课程正式开设,作为天大化工学科的发端,这门课程在黑暗中点亮了中国化学工业的一盏明灯。
那时,校园里汇聚了一批优秀的化学及化工教授,傅乐尔、温宗禹、林一民与顾元礼等,他们在三尺讲台上挥洒着汗水,传授着知识。但刘仙洲校长却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他打破了以往大量聘请外国教授的传统模式,把目光投向了国内,陆续聘请了茅以升、石志仁、侯德榜、何杰等一众国内著名学者任教。这一举措,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为学校带来了全新的学术氛围。
1927年,发生了一件事,让整个学校都为之关注。化工教授傅乐尔突然离校,这可让学校的教学安排陷入了短暂的困境。然而,刘仙洲校长很快就做出了一个大胆又明智的决定,他邀请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侯德榜前来讲授工业化学。侯德榜的到来,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校园,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知识,还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纷纷汇聚。他们一起为北洋学子的工业化学启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让这门学科在北洋大学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更深的根。
时间来到1929年7月,北洋大学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变革,正式更名为北洋工学院。在1932—1937年李书田担任院长期间,工科教育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1935年的北洋工学院,已经发展得颇具规模,设有四个系七个工程组,涵盖了矿冶、土木、机械、电机等多个领域,还设有工科研究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科研体系。
在矿冶工程学系的12名教授和教师中,有4位来自化学及化工专业,师资力量不容小觑。除了化学工业特约讲师侯德榜,还有化学教授汤滕汉、分析化学教授顾元礼、化学教员宣炤、化学助教罗瑞麟,以及教务处化学馆司事季文质。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推动着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1933年,北洋工学院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工程材料研究所及矿冶工程研究所。但后来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指示,这两个研究所合并为工科研究所。到了1935年,工科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这标志着学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当时,研究所的研究员兼导师一共有11人,其中4人从事化学研究及教学,包括冶金及工业化学教授魏寿崑博士,化学教授丁绪淮博士,化学教员宣炤;助理研究员则有化学助教罗瑞麟。这些优秀的学者们,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37年,西北联大时期设立化工系,肖连波任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格局迎来重大调整。1951年9月,天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组建天津大学,设化工系。系主任肖连波教授(留日胶体化学专家)率刘云浦、田春霖等骨干教师,与段梦麟等实验技术团队共同搭建起基础化学教学体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天津大学化工系迎来历史性聚合:汪德熙(核化工专家,1980年学部委员)、余国琮(精馏理论奠基人)、张克忠(化工热力学先驱)、张建侯(燃料化工专家)、汪家鼎(萃取分离技术开创者)、丁绪淮(化学工程专家)、陈国符(化学史研究奠基人)、甘怀新(硅酸盐材料权威)、张远谋(染料化学专家)、张鎏(造纸工艺先驱、中国首个工业催化专业建设者)等十位国内顶尖学者齐聚一堂。其中汪德熙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归国,余国琮开发的新型塔板技术使工业分离效率提升30%,张克忠编译的《化工原理》教材成为行业经典。此外,天津大学化工系还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系内设立五个专业:无机物工学专业、硅酸盐工学专业、燃料化学工学专业、染料和中间体专业、造纸专业。
此次人才汇聚不仅实现师资力量的几何级增长,更将北洋工学院的严谨学风、南开化学的深厚积淀、清华燕京的国际视野熔于一炉,为后续学科发展奠定了“大师引领、多元融合”的基因密码。
此外,打开国际视野,凝聚国际力量,也是天大化工迅速发展的助力。从1953年11月起,化工系先后聘请了四位苏联专家,他们的到来,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专家不仅为学校教师讲授专业新课程,还协助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建立教学环节,创办实验室,培养两年制研究生,培养进修教师等。在他们的帮助下,1955年高校工科各专业基本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各课程教学大纲。化学基础课程多采用苏联化学教科书中译本教材,在苏联专家阿赫米托夫的指导下,还建立了工业化学课堂演示室。
短短两三年间,天津大学工业化学实验室从第3教学楼扩展到第7教学楼,在段梦麟、张恒安以及后来陆续到职的庞懿蓉、钱献明、曹履通、王华文、米慕光、何国超、仇庆强等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初具规模,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一期间,汪德熙担任化工系主任,构建起覆盖无机物工学、硅酸盐、燃料化学等11个专业——这一当时中国最全面的化工教学体系。
1959年后,随着国家建设布局的调整,天大化工师资队伍经历了战略性流动。汪德熙教授调任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期间,主导完成铀提炼关键技术攻关,为我国核工业体系建立奠定基础;郭鹤桐教授创建国内首个电化学工程专业,其团队研发的离子膜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陈洪铁教授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创新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升级;孙经武教授调任应用化学系主任后,主持建立高分子材料学科体系(汪德熙),其研发的特种橡胶填补了国防空白;魏全教授担任河北化工学院化工系主任期间,构建起"煤化工-精细化工"特色学科群;周修莹总工在武汉环保所期间,主导完成长江流域污染防治工程,成为我国工业环保领域的开拓者。在校内,丁绪淮教授讲授“化工原理”,李绍芬教授讲授“传热”,王绍亭教授讲授“反应工程”,陈国符教授讲授“工业化学”,余国琮教授讲授“化工热力学”“化工设计”,刘云普、恽魁宏等教授讲授四大化学——此类名师大家,不可胜数。他们亲临教育教学一线,既把课教好,又解决了当时教材空白问题,奠定了全国统编教材的基础。
在向外扩展,服务国家发展的同时,天大化工人也在不断修炼“内功”。段梦麟教授带领的实验技术团队,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成国内首套连续精馏中试装置;张恒安工程师研发的化工原理虚拟仿真系统,成为全国200余所高校的教学标配。
1985年,石油化工学院、石油技术开发中心为中石化培养、输送3000余名人才。
在天大化工百年历史长河中,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天大化工蓬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潜心育人、赤诚报国的化工“大家”“名师”不断涌现。
这种“人才输送-能力反哺”的良性循环,使天大化工始终保持着“行业发展看高校,高校发展看天大”的领先地位。据不完全统计,从这里走出的教师和毕业生,先后参与建设了全国80%的化工类重点实验室,主编了60%的化工专业统编教材,为我国化工教育体系构建和产业技术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一代又一代的天大化工人,在前辈化工大家的精神鼓舞下,怀揣着对学术的热爱和赤诚的报国之心,在科研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潜心钻研。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续写着天大化工的辉煌篇章,让这门学科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