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7月30日,应晏智锋教授邀请,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Dani Or一行访问地科院并做“土壤物理和微生物交叉”研讨会开场报告。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梁玉婷研究员、中科院地环所陈骥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王钢教授、奥地利格拉兹科技大学教授Samuel Bickel、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教授Minsu Kim等特邀代表和地科院宋照亮、余光辉教授等参加了会议。Dani Or院士是土壤水文物理和微生态领域杰出专家,现担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内华达大学杰出教授,苏黎世联邦理工离休讲席教授,美国土壤学...
7月23日,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进行了换届选举,经投票选举产生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天津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天津大学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天津大学天津医院首席专家马信龙当选候任主任委员;李晖(天津大学中心医院),胡永成(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徐卫国(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当选全国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7月16日,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中心、“数字帝国主义批判与国际数字治理中的中国话语权研究”课题组共同主办的暑期学术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154会议室举行。本次学术活动由上午的学术讲座和下午的学术沙龙组成,特别邀请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副教授杨俊鸿担任主讲人,学院师生代表共同参与。上午的学术讲座主题为“社交媒体与数字金融”。
近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发表了题为“Cropland expansion causes reduction in biogenic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and associated radiative cooling”(农田扩张导致自然源二次有机气溶胶及其辐射降温效应降低)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以图片形式在期刊官网主页展示。本研究由天津大学联合清华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
2025年7月15日,天津大学医学部生命科学学院王汉杰团队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期刊发表了题为“Advances in optogenetically engineered bacteria in disease diagnosis and therapy”的综述文章。该综述系统性总结了工程化细菌发出光信号、响应光学信号的基本设计原理,以及用于监测与调控细菌行为的机制;针对光控细菌在体内应用面临的核心挑战,如光激发受限、递送靶向性不足、信号追踪与管理困难,提出了多学科解决方案;重点评述了光响应细菌在肠道疾病、肿瘤、代谢病、神经疾病等疾病诊疗中的最新进展,并探讨了加速临床转化的路径。
作为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龙岩学院、两校生命科学学院深度合作的研究成果,2025年7月17日,天津大学医学部生命科学学院联合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季华实验室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发表题为“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Yarrowia lipolytica with massive gene assembly and genomic integration”的研究论文。
近日,植物科学领域著名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医学部药学院中药生物技术团队研究论文“Single-cell sequencing and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reveal the multicellular compartmentalization map of plant triterpenes: A ginsenoside in Panax ginseng example”。
近日,天津大学和中科院力学所的研究团队合作,在高超声速钝体边界层的非模态感受性机理及预测方法方面取得突破。
工业革命以来,为满足人口激增的粮食需求,人类大规模开垦农田,导致全球森林、草地锐减。这如何影响气候?传统认知聚焦于碳储存、反照率与水循环等的变化。然而,自然植被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原料”。大气SOA能直接影响太阳辐射(直接效应)并改变云的性质(间接效应),对地球气候系统起到重要的自然冷却作用。那么,当森林变农田,地球这层“降温屏障”是否受损?其气候代价有多大?这一关键问题长期被忽视。
近日,国际数学家大会(ICM)官网公布了2026国际数学家大会报告人名单,天津大学应用数学中心汪更生教授入选为控制理论与优化分会场报告人。这一殊荣不仅是对汪更生教授在数学控制领域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中国数学家在应用数学领域中的国际影响力。汪更生1986年在武汉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在俄亥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和武汉大学教授,现任天津大学应用数学中心教授。汪更生是国际数学控制领域的顶尖专家之一,目前担任《SIAM Journal on Contro...
2025年7月4日,天津大学第36期求实青年科技训练营“求实•名家讲坛”在卫津路校区举行。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作“海洋大地测量基准与导航”学术报告,该报告会是《科学与中国》院士系列科普报告会,由多单位共同主办,翟京生主持。杨元喜分析了我国海洋综合PNT体系建设的机遇挑战,提出技术方向,强调要跨域融合、一体化发展。报告尾声,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靳楠向杨元喜颁发主讲嘉宾纪念牌,期待未来更多交流。
近期,付红兵教授、张海华副教授在AM期刊发表了关于Rb-Cs合金准二维钙钛矿中实现低阈值和优异光谱稳定性的可调谐放大自发发射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一种新型的Rb-Cs合金准二维钙钛矿,它既具有较低的放大自发辐射(ASE)阈值,又具有出色的光谱稳定性。通过精确调节Rb-Cs比例,它实现了蓝绿光谱(481-532 nm)范围内的放大自发辐射。Rb-Cs合金化对量子阱分布进行了关键性的调控,抑制了俄歇复合,实现了低阈值1.94 µJ·cm−2放大自发辐射阈值。该类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光谱稳定性,克服了卤化物迁移引起的波长移动。利用模板压印技术将Rb-Cs合金钙钛矿制成的微环激光器阵列,展现出卓越的激光特性,包括高质量的回音壁模式谐振和低激光阈值,凸显了其在先进激光技术中的潜力。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一种新发蜱传病毒,其感染将引发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常出现严重发热、血小板含量降低、多脏器受损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然而,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以及预防性疫苗应用于临床。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SFTSV感染列为十大亟待关注的传染病之一。
在量子力学中,Klein隧穿是一个著名而反常的现象:理论认为,当质量为零的相对论粒子遇到能垒时,可以毫无阻碍地穿越,而不会像常规粒子那样发生反射。这个“穿墙而过”的效应长期被认为只存在于极端的物理条件下。更为神秘的是它的反面——反Klein隧穿:当粒子具备手性和质量时,理论预测它将被完全反射,完全无法穿过势垒。尽管这一现象被广泛讨论,但受限于实验技术,至今仍缺乏直接验证。
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简称为CDR)在未来帮助实现全球净零目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度依赖CDR技术将导致高碳行业源头减碳动力不足,例如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放缓。但是,如果不采用CDR技术,则根本无法实现《巴黎协定》所制定的1.5℃温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