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终结者2》中的液体金属杀手机器人拥有不死之身,每当身体遭受枪击时都能自动愈合。这种神奇自动愈合能力如今已不只存在于科幻世界中,日前,天津大学张雷、杨静团队研发的“全天候自愈合材料”,无须借助任何外界帮助,能在严寒、深海和强酸碱等极端条件下,实现全天候快速自愈合,有望成为机器人、深海探测器和极端条件下各类高科技设备的“超级电子皮肤”。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
锂离子电池储电能力高,但在滥用情况下,存在燃烧、爆炸等安全隐患;铅酸电池安全性强,但存在能量密度低,潜在的铅污染等问题;研发安全、绿色、高效的电池是能源界研发的方向。天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近期在绿色电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能量密度和循环性等关键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开发出了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功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的水系锌基电池,相关成果发表在材料领域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能源》和《自然·通讯》等上。更让人欣喜的是这项绿色电池成果并没有停留在论文上,而是在天津大学电化学储能团队的努力下进入了国家电网光储能系统。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大基地为抗疫斗争研究宣传做出贡献
精仪学院光电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小英教授团队在测量时间模式、制备时间复用量子纠缠态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6月7日,天津市法学会环资法分会2020年年会暨民法典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责任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
6月7日,天津大学法学院召开民法典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责任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高校的法学专家齐聚一堂,就民法典中关于生态保护的理念与实践展开交流讨论。
天津大学日前向甘肃省宕昌县政府捐赠一批当地急需的便携式医疗设备,总价值超过500万元。这批便携设备将覆盖宕昌县全部25个乡镇卫生院,帮助这个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山大沟深的贫困县全县进入“送医上门”时代,让偏远山村的老百姓看病“少跑腿”“不跑腿”。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各项扶贫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为答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卷”,推动天津大学定点扶贫工作,6月1日至4日,经管学部党委书记马寿峰教授带队,组织专家团队赴宕昌调研,以产业扶贫、党建扶贫与教育扶贫为切入点,为冲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力。
日前,我校与甘肃省宕昌县举行仪式捐赠便携式医疗设备,总价值超过500万元。
6月5日下午,科研院党支部在卫津路校区会议楼第七会议室召开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学习会。
今天,是天津大学原校长、著名教育家李曙森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校长的人生,重温他对国家、对天大的满腔赤诚之情。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近日,天津大学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杨杰博士等在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Cell Press旗下材料旗舰期刊《Matter》在线发表,题为“Förster能量转移:一种开发刺激响应性室温磷光材料的高效途径及其应用”。
“祝贺大家顺利毕业!希望这一个月的培训变成满满的收获,帮助你们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做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天津大学定点帮扶甘肃省宕昌县的智力扶贫重要举措──“村医能力提升研修班”本月初圆满结业。通过手机接收到一张张精美的电子结业证书和勉励话语,宕昌县336个行政村的近400名乡村医生开启“充电”后的新征程。
本站讯(记者赵晖 摄影于福旺)6月5日上午,天津大学在卫津路校区召开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陆小华做报告,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雷鸣主持。校党委组织部部长贾启君及我校党委宣传部、人文社科处、新媒体与传播学院等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文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张俊艳介绍了天津大学文科建设情况和天津大学智库建设总体情况,希望专家能从智库选题设定、智库建设的政策支持、智库成果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