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百卅荣光】北洋三迁赴国难——北洋工学院抗战西迁往事

作者:焦德芳编辑:王涛 赵若含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者按:为迎接130周年校庆,新闻网开设【百卅荣光】专栏,旨在展现天大130年来在办学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光荣历程与历史贡献,将校史变迁和天大当下发展形成对照,传承兴学强国的校史文化血脉,振奋广大师生校友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斗志。本文回顾了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工学院在抗日战争期间三度西迁的壮阔历程。从天津沦陷到西安建校,从汉中古路坝的艰苦办学,再到西康大地的拓荒兴学,北洋师生以不屈的精神在战火中守护教育火种,传承科学与民族使命。这段历史展现了高等教育在民族危难中的坚韧与担当,值得我们铭记与传颂。

1937年暑假,一个北洋大学的工科男回家探亲。在家乡,他参加了抗日救亡宣传队,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边走一边宣传抗日救国。走到武汉时,惊闻七七事变爆发,母校北洋大学已被日军侵占,师生迁往西安,于是这个男孩毅然奔赴陕西,不远千里追寻母校……这是原天津大学校长、著名内燃机专家史绍熙的真实经历。那年夏天,无数北洋师生和史绍熙一样,在山河沦陷的悲壮中,踏上了“西迁播火”的兴学之路。

奔赴西安——筚路蓝缕走秦川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发起挑衅,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仅仅23天后,天津沦陷。

当时北洋工学院所在的西沽北运河一带,是从北平方向进入天津城的必经之路。因此,天津战事爆发之际,北洋工学院首当其冲便被日寇侵占,校舍沦为日军兵营。当时正值暑假,学生大多返乡。校长李书田虽然事先组织了少数在校师生不分昼夜地抢运出二百箱仪器药品和文献资料,可其余的图书和设施都被破坏,损失惨重。一些珍贵仪器和地质标本甚至被劫往日本东京。暑假很快结束了,北洋工学院的师生却陷入了有校难归、流离失所的境地。

国难当头,学校被占。平津地区各院校的爱国学者们高呼“教育乃民族复兴之基本”,纷纷提出应将高校内迁。1937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北洋工学院等几大院校为主体,成立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后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

北洋学生西迁途中小憩

北洋师生于是纷纷奔走西安。许多人几经周折赶到联大时,囊中已经一贫如洗。而新联大的图书资料很少,仪器设备更谈不上。学校的校址设在西安小南门外,校舍分散,空间狭小,没有实验室,没有图书馆,没有体育场,教学条件十分简陋。

辗转汉中——千里行军“穷八站”

1938年2月,临时大学工学院开课。3月,山西临汾沦陷,日寇的铁蹄直逼陕西门户——潼关。当时敌机不时轰炸西安,炮弹也常常飞过黄河南岸。面对侵略者的威胁,刚开学一个多月的临大不得不再次迁移,在战火中保全兴学强国的种子。

1938年3月,四百余名师生背着“大锅盔”和咸菜,按照军训行军的编队,开始由西安迁往陕南的汉中。这次南迁全程接近千里,首先要乘坐黑乎乎的闷罐车抵达宝鸡,然后沿着川陕公路徒步跋涉五百余里才能到达汉中。这一路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峭壁陡立,高耸入云,陕西人称之为“穷八站”。北洋师生每天少则步行三四十里,多则七八十里,有时干粮吃光了,还不得不向附近的民户借粮、借锅自己做饭。其他的艰难险阻更是难于言表。

在汉中安顿下来后,教育部下令将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由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合并组成。工学院被安置在距离汉中城固县城南40里的古路坝。

北洋学生结伴向城固迈进

坝上条件非常艰苦。工学院就设在一处天主教堂里,教室是泥房子,夏天一场雨过后就变成了烂泥潭;门窗年久失修不能挡风,冬天师生手上全生了冻疮。而在不远处作为分院的七星寺条件更差,那里没有电,点的是蜡烛和小油灯。可北洋的师生人人自奋,开夜车苦读成风。每一间教室里,有人“开晚车”,有人“开早车”,你去我来,经年如此。而这点亮黑暗的小小烛光,被后人誉为“七星灯火”,成为了直到今天依然激励着天大师生的精神财富。

播火西康——艰难缔造“小北洋”

这第三迁,严格来说并不是北洋工学院的抗战迁移,而是以校长李书田为代表的一批北洋师生又一次兴学救国、播撒火种的行动。

1939年9月,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提请国民政府成立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为国家在大后方培养农林及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并把筹办学校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北洋大学校友李书田。李书田接此重任,当即对陈立夫表示:我不会让你失望,西康技专将成为一所北洋式的学校!

西康省,是旧中国曾经设置的行省。主要包括现在的四川西部及西藏东部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当时西康是一片穷乡僻壤,现代教育等于空白。李书田率领北洋工学院教师,辗转数千里,在崎岖的土路上人驮马背,把大批图书和科学仪器带到荒凉的西昌。同时他在成都、重庆等地设立考场,招录学生。最终,320名新生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一所传承着北洋火种的高等院校拔地而起。

勃然而兴的康专被当时的人们誉为“小北洋”。从学校建成到西康解放的十一年间,合计招收了3000余名学生,培养出了陈明义、杨仲谋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拔尖工程人才,对发现攀枝花巨型磁铁矿等西南工业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以李书田为代表的北洋师生,在尚处于奴隶制的大凉山区深处,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时至今日,那里的人们依然对李书田推崇备至,而当年由李书田仿造《北洋校歌》而写就的“康专校歌”今天依然传唱在西川大地:泸山崔巍,卭海湮涛,巍巍学府康专高。浩气凌霄汉,壮志励群曹,不从纸上呈空谈,要实地把康莽改造。穷学理,振农工,重实验,薄雕虫,望并贤之开边卓荦,故之起之努力近从,念创校之艰难缔造,愿同心同德,共扬校誉于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