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130周年校庆,新闻网开设【百卅荣光】专栏,旨在展现天大130年来在办学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光荣历程与历史贡献,将校史变迁和天大当下发展形成对照,传承兴学强国的校史文化血脉,振奋广大师生校友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斗志。本文讲述了天津大学前身在抗战时期于陕西古路坝、七星寺艰苦办学的感人历史,再现了“七星灯火”所承载的天大人不屈精神与报国情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洋师生踏上了内迁陕西的艰难征途,使高等教育的火种在西部撒播。1938年七月,北洋工学院与另外几所工科院校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校址设在陕西城固县古路坝村,分院设在七星寺。“七星灯火”这一代表北洋师生坚毅不屈精神的故事,就诞生于西北工学院时期。
西北工学院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七星寺分院更是没有通电。一心求学报国的北洋师生就靠着蜡烛和小油灯的微弱火光通宵苦读。点点滴滴的灯光彻夜不熄,被称为“七星灯火”。下面这幅油画描绘的就是北洋学子在七星寺彻夜苦读的情景。

在这样的微微烛火中,走出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中科院院士高景德等一批科学大家。
如今电灯取代了油灯,但“七星灯火”从未被天大人忘记。图书馆的通宵自习室依然灯火通明,名字就叫“七星灯火书房”。120周年校庆晚会的舞蹈《七星灯火》,再现了北洋学子在西北工学院“七星夜读”的场景,感动无数人。
它是天大人心中永不熄灭的“七星灯火”,早已超越了照明本身的意义,成为天大人传承抗战精神、拼搏奋进的灯塔,照亮一代又一代天大学子前行。
(编辑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