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全国工商案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以下简称“百优案例”)公布入选名单。学部李灵副教授团队开发的案例“联创共建,聚势赋能:广湛高铁EPC项目团队凝心聚力”,李胜楠副教授、姚守宇助理教授团队开发的案例“津门乳企焕新章:海河老字号的品牌活化之路”成功入选,为学部“百优案例”再添硕果。这是李胜楠副教授带领团队第5次获得全国“百优案例”奖,同时该案例还成为第十一届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2025)多个赛区的比赛案例,进一步彰显了学部在案例开发方面的影响力。
本届评选于2025年3月19日启动,共有全国195所院校的1812篇案例参赛,经过学校推荐、同行专家匿名函审和会议评审三个阶段,最终136篇案例入选第十六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一般项目)”,35篇案例入选第十六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微案例)”,31篇案例入选第十六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国有企业管理专项)”。
1.津门乳企焕新章:海河老字号的品牌活化之路(李胜楠、孙毅、姚守宇等)

由于竞争加剧与消费降级的影响,许多老字号面临品牌老化的困局。本案例选取天津地区的中华老字号海河乳品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重点描述了海河乳品在面临乳制品行业消费低迷和自身发展的双重压力下,结合天津“松弛”的地域特色,对“数字化”的品牌战略、“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和“反差式”的品牌文化进行顶层设计,以目标市场、产品服务、营销传播为核心,线上线下结合所做的品牌活化策略,尤其描述了海河乳品如何通过数字化变革赋能品牌发展的创新实践。本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海河乳品品牌活化的变革之路,彰显品牌活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数智时代如何突破“品牌老化”困境,本案例对同样面临品牌活化困境的区域性老字号企业具有借鉴意义。
扎实的调研采访是案例开发的基石
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获取真实、鲜活的一手素材,为案例注入生命力和独特性,能真正体现案例“真实性”和“价值感”。带着问题深入企业调研采访,列出“问题清单”,对企业管理者的直接采访是梳理出企业管理规律的有力法宝。在调研采访中做到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才能为之后的案例开发撰写提供源源不断的血脉。
基于此,在案例开发过程中,本案例团队多次前往天津海河乳品公司,实地调研海河乳品的“智能化新厂”、“工业旅游”等项目,采访海河乳品企业董事长和销售总监,为案例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得出规律性认识打通难点。
有力的理论框架是案例开发的支撑
教学型案例开发的核心之一在于教学案例故事线和使用说明知识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案例正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提出思考题,步步深入剖析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恰当有力的理论依据做支撑。团队凝练成“全面检索-精准匹配-融合创新”的理论构建框架,在织就缜密的理论框架网络后,案例分析便有了明确指导,案例撰写的骨骼架构也就成功搭建。在分析案例公司品牌活化之路的特色之处时,团队选取并融合品牌活化决策框架理论及老字号品牌活化模式构建理论,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从目标市场、产品服务、营销传播三方面层层剖析,总结出海河乳品的品牌活化模式。
跌宕的故事起伏是案例开发的关键
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关于案例开发的要求中提到案例正文应该具有层次感、丰满度。采用“困境—突破—升华”的故事模型,在符合企业实际的情况下,用真实矛盾凸显案例故事的跌宕起伏,用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以此增强案例的可读性和沉浸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这是案例开发“传播性”的关键。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设定故事节奏,如在正文叙述决策过程中,描述遇到的困难、内部的争议、外部的挑战等,制造“跌宕”;通过细节描写如调研采访中抓取的生动细节、人物引语等,增强真实,尽可能体现张力和故事性。
2.联创共建,聚势赋能:广湛高铁EPC项目团队凝心聚力(李灵、姜文斌、陈媛等)

本案例描述了广湛高铁EPC项目在组织结构复杂、团队凝聚力不足和多重外部挑战共存的背景下,通过党建引领实现党业深度融合与团队凝聚力系统性提升实践过程。作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最大规模EPC总承包项目,广湛高铁参建单位众多、人员结构复杂,项目初期面临团队认同感弱、协同效率低等困境。广湛高铁总包项目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一融五联两创”工作理念,构建“联创共建”平台,以党建为纽带整合多方资源、凝聚团队共识、提升执行与创新能力。案例系统展现了该平台在项目团队凝聚力构建、工期节点攻坚、集体创新能力激发等关键环节的实际应用与成效,旨在从党业融合理论、团队凝聚力形成路径和重大工程管理实践等维度,引导读者思考国有企业如何通过党建引领实现多组织协同以及凝聚力和业务效能的双重提升,为同类大型工程项目团队管理提供参考。
深入一线获取“活”的素材
在案例写作过程中,李灵老师带领团队多次前往广湛高铁项目部,对项目高层、中层与一线员工展开多维度访谈,构建立体真实的故事脉络,挖掘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阻力、分歧与心态转变;将这些管理冲突作为案例情节的核心锚点,确保素材能真实反映管理措施的实践过程与价值。
理论与情节的“双向奔赴”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中蕴含的管理理论内核,在写作过程中要将理论逻辑嵌入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通过管理行为、决策和结果的自然呈现来揭示理论内涵,避免理论与故事“两张皮”。同时,将案例视为理论与现实碰撞的场域,不仅用理论解释实践,更通过实践中的独特细节和解决方案,反思并丰富对理论适用边界的理解,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