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在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9月13日,中国内燃机学会2025科普暨“海棠大学堂”系列活动在天津图书馆海河园区分馆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紧扣全国科普月要求,以“绿色动力,智能引擎”为主题,由中国内燃机学会、天津大学主办,先进内燃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车用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津南区人民政府海棠街道办事处,及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测试技术分会、内燃动力智能技术分会共同承办。

活动邀请多位行业专家带来科普讲座: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尧命发以《践行双碳目标,共创美好未来——双碳目标的能源变革和低碳生活方式》为题,阐述“双碳”背景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多能互补新型能源系统发展趋势,倡导全民参与降碳、践行绿色生活;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李志鹏研究员的《坦克的发展及其动力的演进》报告,详细介绍了坦克及其动力的发展演进历程以及今后发展趋势,并结合公开资料科普了我国第四代100型主战坦克的优势;天津大学宋康教授围绕《未来已来-无人驾驶车辆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梳理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历程、分级、迭代及边缘情况,介绍天津大学无人驾驶车辆应用成果;安彦召副教授则以《小“心脏”大能量——飞机和汽车里的动力超能环》为题,从飞机、赛车行驶原理切入,讲解内燃机工作原理与特点。专家们讲解深入浅出,还通过问答与观众互动,尤其引发小学生积极响应,并鼓励青少年保持好奇心与创造力。

尧命发教授

李志鹏研究员

宋康教授

安彦昭副教授
在科普展演环节,先进内燃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核心承办单位,系统展示了其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实验室智能驾驶团队带来了团队在智能驾驶、具身智能等方向的科技作品,通过实时演示揭示了先进动力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路径。这些展品不仅体现了实验室在“双碳”目标下推动动力变革的科技担当,更通过直观互动将高深理论转化为贴近民众的科普素材,为来访同志、同学搭建了理解绿色动力的桥梁。



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韩晋江、中国内燃机学会内燃动力智能技术分会主任委员谢辉、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秘书长裴毅强、先进内燃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云强、海棠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委员张艳阳、中国内燃机学会测试技术分会秘书长/车用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主任陈闯等出席活动。李云强在致辞中介绍活动背景及实验室科普成绩,实验室依托科研成果与软硬件条件,持续开展高质量科普;裴毅强指出,自去年科普创新基地揭牌,“海棠大学堂”已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平台,中国内燃机学会将继续推动科研资源共享,实现科普与创新协同发展。

韩晋江、张艳阳为报告嘉宾颁发证书

李云强致辞

裴毅强讲话
此次活动吸引近400人参与,涵盖海棠街道社区干部群众、天津大学及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师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技术人员、海河教育园区中小学生等。参与者表示,活动有趣且富有意义,让他们直观感受我国动力技术发展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也坚定了学习科学知识、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决心。
“海棠大学堂”科普创新基地于2024年9月由中国内燃机学会联合先进内燃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津南区海棠街道办事处创建,此前已组织多场科普报告与实验室参观活动。本次活动作为“海棠大学堂”系列活动之一,深入落实中国科协“科学文化进基层”要求,首次将科普阵地从高校延伸至基层街道,还创新邀请小学生担任科普报告主持人,丰富了活动形式与内涵。

小学生主持人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先进内燃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资源重点打造的系列科普活动之一。近年来,重点实验室累计组织“中小学进校园”科普活动12次,2024年超过5100名中小学生进入重点实验室参观学习;组织全民科普无门槛的“北洋动力论坛”近40次,受众面超过10万人。本次将多组尖端成果首次向社区公开展示,是实验室践行“科研反哺社会”理念的重要实践,是内燃机研究-全民科普纽带的社会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