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130周年校庆,新闻网开设【百卅荣光】专栏,旨在展现天大130年来在办学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光荣历程与历史贡献,将校史变迁和天大当下发展形成对照,传承兴学强国的校史文化血脉,振奋广大师生校友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斗志。本期推出天大法学学科130载的兴学强国征程。在渤海之滨的海河畔,巍然矗立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这座肇始于甲午战败后民族觉醒浪潮中的学府,自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创立之日起,就将"兴学强...
编者按:为迎接130周年校庆,学校特在新闻网、校庆网等开设校史专栏,旨在展现天大130年来在办学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光荣历程与历史贡献,将校史变迁和天大当下发展形成对照,传承兴学强国的校史文化血脉,振奋广大师生校友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斗志。本文聚焦中国第一个大学章程的诞生及其在北洋大学堂创办中的实践,追溯天大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制度创新与精神源头,彰显其在“兴学强国”理念引领下,探索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道路的开创性意义。目前,中国的大...
编者按:为迎接130周年校庆,学校在新闻网、校庆网等开设【百卅荣光】专栏,旨在展现天大130年来在办学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光荣历程与历史贡献,将校史变迁和天大当下发展形成对照,传承兴学强国的校史文化血脉,振奋广大师生校友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斗志。2014年经教育部核准实施的《天津大学章程》明确:“学校按照‘形上形下、达材成德’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在高校中率先将“家国情怀”作为人才培...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校友回忆文章,作者孙希旭以1981级科技英语班的毕业照为引,讲述了天津大学在改革开放初期创办科英专业的历程与成就。文章不仅展现了天大严谨治学、重视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也勾勒出一代学子在天大这片沃土上成长、奋斗的青春剪影。值此天大13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向所有为天大发展奉献智慧与心血的师生校友致敬,也期待天大在新时代继续书写兴学强国的壮丽篇章。这些年走南闯北在世界各地工作和生活。
在天津大学化工学科百年发展历程中,大师云集、薪火相传的教育传统始终熠熠生辉。本文以历史为脉络,回顾了天大化工从初创到壮大的辉煌岁月,展现了代代教师以赤诚之心投身科研与教学,为国家化工事业和教育体系作出的卓越贡献。值此百年华诞之际,谨以此文致敬那些为北洋化工精神铸魂的教育先驱与时代脊梁。教育是文明传承的火种,大学则是这火种的守护者与播撒者。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大学教育则是这基石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从1895年北洋大学创办至今,天津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如今在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9月5日,在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联合中国高教学会校史研究分会推出的“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天津大学专场直播中,该校档案馆馆长韩宝志的讲解,将观众的目光聚焦于这所拥有130年校史的高等学府,带领超30万观众线上感受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与“国之所需,天大所向”的使命担当。
1945年9月2日,侵略中国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日军,在“密苏里”号军舰上向同盟国代表签字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9月3日,举国庆贺抗战胜利,这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第一个值得扬眉吐气的喜庆日子。远在浙南山区的泰顺,同样举行规模浩大的庆祝活动,泰顺邮局还为此制作了“抗战胜利纪念”邮戳。幸运的是,一枚泰顺纪念抗战胜利的信封,一直保存到了今天。这是一封寄给泰顺百丈口北洋工学院樊靖先生的快件挂号信,特别珍贵的是,信封上加盖有“抗战胜利纪念”邮戳。信封的落地戳为三格式...
在那个国家羸弱、民生凋敝的年代,烟雨朦胧的江南大地上,宜兴农民革命武装运动的星火,像一道惊雷划破少年史绍熙的成长岁月。目睹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抗争,感受着家国沉沦的切肤之痛,他稚嫩的心灵被剧烈震颤。那一刻,一颗“国富民强”的种子悄然在他心底埋下。他望着动荡的山河,暗下决心:唯有实业兴邦,方能救亡图存。从此,工业救国的理想如灯塔般照亮前路,指引着他后来投身科学研究,终成中国内燃机学科的奠基人,用毕生心血践行着儿时的誓言,让工业的力量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
编者按:何孟奇同学以自身经历诠释了在天津大学新医科建设背景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如何在学术探索与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从初入校园的迷茫到坚定科研理想,从课堂学习到志愿服务,展现了新时代医学生的奋斗与担当。本期,我们一起来走近他在天大的成长故事。(作者:医学院2024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何孟奇)执笔写下这段文字之时,我已保研进入天津大学医学部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继续深造。还记得初入天大校园时的稚嫩,满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如今的我已褪去一脸青涩,带着更清晰的目标踏上新的...
编者按:本文展现了天津大学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责任担当与青春风采。通过“有医说医”“朝阳鸣凤”“医路赞歌”等实践队的真实行动,诠释了“实事求是”的天大精神如何在基层服务中落地生根,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将医学理想与家国情怀融入实践,让青春在服务人民中绽放光芒。(作者:朝阳鸣凤实践队:南杰东,医学院2021级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医路赞歌实践队:李逸君,2022级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医学院本科生迟旭,2023级自动化专业,自动化学院本科生颜心怡,2024级医学实验班,药学院本科生施冠成,2...
编者按:本文深情回顾了王明时教授从航天到医工融合的跨越人生,展现其作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与脑机接口领域开拓者的卓越贡献。文章不仅是对一位教育家、科学家的致敬,更是对天大医工融合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作者 医学院教师 刘梦圆)天大校园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株草木都是这所百卅学府辉煌历程与深厚底蕴的见证者,无声却又有力地记录着无数天大人在求知路上的探索、在成长岁月里的拼搏,以及他们怀揣的熠熠生辉的梦想。在这片热土上,有一位令人敬仰的老人,岁月的流逝在他身上留下了印记,却无法磨灭他眼中...
编者按:本期文章深情追述了北洋校友刘瑞恒先生在公共卫生、军事医学与医学教育等领域的卓越贡献。刘瑞恒先生跨越时代的开拓实践,为当代医工交叉创新与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文章既是对先贤的致敬,更是对天大人“兴医强国”使命的传承召唤。(作者 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 董玥欣)刘瑞恒先生是我国近代医学史研究中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任华人院长,是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近代中国,灾难深重,内战不断,外患频仍。...
编者按:这篇文章将刘瑞恒楼的历史与天津大学医学部的使命娓娓道来,这不仅是一座建筑的溯源,更是一部跨越百余年的教育与医学发展史的缩影,彰显了天大人“兴医强工、知行合一”的精神传承与责任担当。(作者 医学院副院长 赵晶晶)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矗立着一栋别具意义的大楼 —— 刘瑞恒楼。其名称来源于中国近代医学及公共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刘瑞恒先生。图:刘瑞恒楼1903 年,年仅 13 岁的刘瑞恒考入北洋大学堂,就此开启了一段影响深远的历程,也为中国近代医学及公共卫生事业拉开了序幕。在北洋...
编者按:本篇文章以图片记录为轴,深情回顾了天津大学医学部医学院从历史蓝图到现实突破的学科建设历程,展现了天大人在“兴医”道路上的坚守与创新。从医工结合的首次探索到脑机接口专业方向的设立,医学部正以交叉融合的独特优势,书写中国医学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作者 医学院教师 刘梦圆)从先辈们的壮志构想,到后来者的砥砺躬行,天津大学兴办医科、推进医工结合的征程,是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开拓,这份源于对教育初心的执着、对医学事业发展的热忱,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铺陈。一切的溯源,要从1937年讲起。彼...
编者按:文章以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视角,展现了天津大学医学院在“强工、厚理、振文、兴医”战略引领下,勇担使命、开拓创新的奋进足迹。从学科布局到科研突破,从人才培养到社会服务,医学院正以青春之姿,奋力迈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与研究高地。(作者 医学院教师 刘梦圆 董玥欣)步入医学院楼宇大厅,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8个大字分外夺目。这里曾经是天津大学金工实习楼,2021年末作为医学院教学楼重新投入使用,并被命名为“刘瑞恒楼”。2017年,天津大学在第十次党代会上明确了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