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至7日,我院讲席教授、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Robert Mark Ellam带领10名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赴马来西亚与马来亚大学师生共同开展地学联合实习,融合前沿地质考察、多元文化体验与深度学术交流,是学院深入推进“地球+”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实践。

学术启航,对接国家国际科研协作布局
在马来亚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研究所,实践团认真听取Wee Cheah教授讲解全球变化与滨海环境等前沿领域进展,并参观实验室与地质博物馆,深入了解了东南亚在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特色与地域优势。师生就马来西亚的地质演化、特色生物多样性等议题与马方研究人员积极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兴趣。

实践探索,锤炼服务国家需求的专业能力
专业实习在被誉为“地质学天堂”的兰卡威全球地质公园展开。在马来亚大学Meor Hakif Amir Hassan博士、Lin Chin Yik博士的全程指导下,实践团师生循着地史的轨迹,开展了一场穿越数亿年的地质探索。
从特姆仑瀑布(Temurun Waterfall) 和鹅卵石海滩(Pebble Beach) 巨厚的马辛昌组(Machinchang Formation) 砂岩中,实践团师生触摸到了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岩石,其清晰的波痕和交错层理诉说着寒武纪浅海的古老故事。

在基里姆地质公园(Kilim Geopark),乘坐小舟穿梭于壮丽的石炭纪-二叠纪Setul组石灰岩喀斯特峰林与红树林沼泽之间,蝙蝠洞(Gua Kelawar)记录的海平面变化证据,亲身感受了地球动力学的神奇塑造力;在黑沙海滩(Pantai Pasir Hitam),同学们仔细观察了三叠纪Raya花岗岩风化形成的独特黑色矿物砂,理解了岩石风化与沉积物搬运分选的过程。

跳岛考察(Island Hopping)是本次实习的重要环节。同学们通过实地观测二叠纪Singa组的冰海沉积杂岩和Chuping组的纯净石灰岩,结合现场所见的地质证据,深入理解了“冈瓦纳大陆裂解”所对应的古环境与构造背景。大家通过比对岩性、分析沉积构造和侵入接触关系,显著提升了对地质过程时空演变的分析能力。此次考察有力促进了从书本知识到野外实践的跨越,增强了同学们成为“懂理论、能实操”地学人才的信心与决心。

在七仙井(Jalan Telaga Tujuh),考察的重点转向岩浆活动与侵入接触关系。这里出露的三叠纪Raya花岗岩以明显的斑状结构和定向排列的长石斑晶为特征,更重要的是,该点清晰揭示了Raya花岗岩与古老的Machinchang组石英岩之间的侵入接触关系,为同学们理解兰卡威地区复杂的地质演化史提供了直观而宝贵的证据。

人文浸润,培育跨文化理解的全球视野
实践团师生还深入兰卡威传统村落,开展人文与自然地理综合考察,重点调研了基于砖红壤特性的农业种植制度、适应热带气候的低层疏散型聚落建筑形态,以及从传统汲水方式到集中式供水系统的基础设施演进。通过系统分析当地居民对地质、水文和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利用策略,大家深刻理解了人居环境与自然系统协同演化的内在机制,推动了“地质—人文”复合型思维模式的构建。

在为期七天的紧凑行程中,师生日间开展野外实践与研讨,夜间进行数据整理与总结,实现了从理论、实践到战略认知的融合,更有力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锤炼了专业本领、增强了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
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拓展跨国交流合作,搭建更多融通国家战略与青年成长的实践平台,助力地学青年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成长为专业扎实、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实践团员有话说:
七天的马来西亚地学联合实习,是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意义的成长之旅,使我收获满满。在马来亚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听专家讲解、观场馆展品,我既知晓东南亚地学研究的独特优势,也对国际科研协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理解;在兰卡威地质公园的野外实践,古老岩层的沉积构造、喀斯特地貌、花岗岩风化景观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既提升了我的地质演化分析能力,也使我深悟地球科学的魅力;在考察当地传统村落时,我见证了自然与人文的深度交融,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未来,我定会携这份收获,在地球科学领域继续探索!
——2023级地理科学专业 张欣媛
在学院的精心组织下,我们踏上了马来西亚实践之旅。有幸深入马来亚大学交流学习,徜徉吉隆坡现代与传统交织的都市风貌,更在兰卡威的自然课堂中实地考察地质奇观与壮丽景观,于山海相依的地层构造中窥见地球演化的史诗。每日行程充实而高效,和专家们面对面交流,与同学们肩并肩考察,瀑布、卵石滩、黑沙滩、跳岛游,每一处自然杰作都令人叹为观止。感谢各位老师与同学的热情相伴,愿此行收获的知识与情谊长存!
——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 黄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