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talent cultivation

海洋学院2022级本科生大连旅顺外业实习圆满完成!

作者:杨梦昕编辑:梁绍楠 赵若含来源: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基本知识,加强和提高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了解海洋观测在海洋科学研究及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共45名本科生在8位学院专业老师以及2位企业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于9月15日至19日赴大连旅顺开展了出海实习活动。

通过海洋认知、海洋大地测量、海岸地形测量、海洋水文观测和海底地形测量等实习内容,以及技术方案设计、外业测量实操等环节,同学们进一步增强了对海洋专业的理解,提升了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海洋技术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学习、沟通与团队合作的素养。

第一天:历史与风雨同行

回溯历史,感悟和平

实习首日,同学们来到了旅顺日俄监狱和鸡冠山炮台,这里的每一寸土壤都在诉说着那段沉重的历史,这两处历经沧桑的遗址,以无声的姿态,将百年前的苦难与抗争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恰逢细雨蒙蒙,仿佛连天气都在为这段历史感到悲痛,雨水顺着牢房铁窗的锈蚀缝隙滑落,滴在冰冷的石板上,发出细碎却刺耳的声响;

本应守护家国的炮台,却成了列强争夺中国利益的见证者。在这里,“国家落后就要挨打,民族软弱就会受欺”的道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顺着雨水渗入心底的沉重警示。

这段历史不会因雨雾消散而淡去,我们更不能忘记。它让我们看清唯有国家强大、民族挺立,才能为和平撑起坚固的屏障;唯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才能在当下的岁月里懂得珍惜、坚定前行。

通过本日的走访,同学们也进一步坚定了投身国家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第二天:海岸测量显身手

精测细绘,团队共进

第二天,天气放晴,学院党委书记单小麟带领老师和同学们来到旅顺世界和平公园开展岸上测量工作。共分为潮位观测、水准测量、碎部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四个部分。

水准观测,同学们细致地操作水准仪,调平、校准、对焦、观测一丝不苟,手持水准尺的同学在海风中久久伫立,确保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性;潮位观测,成员们有条不紊,分工合作,一个手持仪器,一个观测数据,一个校验记录,实现精准验潮;

手拿RTK进行碎部测量的同学穿梭在海岸线上用脚步丈量土地,观测数据与草图一一对应,对海岸线及地物的位置坐标实现准确记录;而进行摄影测量的小组则是利用无人机设备巡航从空中捕捉海岸地形信息。

同学们互相配合,高度专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每一次测量,每一组数据都凝聚着同学们的专注与汗水。

第三天:海上探索求真知

乘风破浪,探秘深蓝

第三天,经过前一天的准备,海况好转,同学们从旅顺口董坨渔港登上“辽科1”号科考船,驶往外海,依托温盐深仪、多波束测深仪等开展海洋水文与海底地形观测。

当日同学们分成两个批次乘船驶往测区,大家克服风浪大晕船等诸多困难,在学院专业老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仪器设备安装、参数设置、仪器下放与回收、数据采集与记录等工作,热烈讨论、逐一操作,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够了解并掌握海洋测量实际操作的技术细节。

随着船只缓缓驶出港口,同学们各就各位,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温盐深仪缓缓沉入海中,等深度记录温度、盐度、深度等数据;多波束测深系统则精确测量海底深度和描绘海床地形特征。

海风拂面,波涛轻摇,同学们克服晕船的不适,圆满地完成了测量任务。这次海上测量不仅让大家掌握了海洋测量及调查的基本方法,更使每一位同学都亲身感受到海洋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总结

海洋强国,科教兴国

海洋认知的体验使大家深刻领悟到海洋从来不是单纯的科研场域,更是关乎国家主权与权益的重要屏障,这份从历史中沉淀的家国情怀,成为同学们未来投身海洋事业的精神根基。

而实习过程中的实践体验,则让我们跳出理论的局限,真切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重量。无论是面对复杂环境时的协作配合,还是感受海洋观测工作的艰辛,都让我们感受到海洋科研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脚踏实地的态度与坚韧的毅力,承载着切实的社会价值。

海浪依旧拍打着海岸,而同学们已经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思考,踏上归途。这次实习经历必将成为大家大学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我们在海洋强国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踏浪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