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星火映家国
□ 文/荣恪萱

天津大学校徽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严谨治学,家国在心”八个字,便是父母传给我的“天大”家风。
父母是1983级天大土木工程结构专业的学生。他们常说,那时候的天大校园,连空气里都飘着认真劲儿。北洋广场上,同学们捧着书本争得面红耳赤;实验室里,老师手把手教他们测数据,小数点后三位都不能有偏差;图书馆门口,为了查份资料,大家的队伍能排到马路上。父亲说,当年校园里挂着“实事求是”的宣传语,这四个字不光写在墙上,更刻在每个天大人心里。母亲用过的笔记本还躺在工具箱里,纸页都发黄了,字迹却还工整得像用尺子量过。她说老师讲过,做学问就像盖大楼,一砖一瓦都得踏实。小时候写作业,我漏了个标点符号,父母都要求我重写。那时我嫌他们啰嗦,现在才懂,这股子较真劲儿,是天大人传了百年的规矩。
天大校史里,藏着不少红色故事。老一辈天大人在国家危难时,背着书本仪器西迁,在战火里坚持办学。他们为抗战造桥梁、建堡垒,把“家国”二字融入血脉。这种精神,也跟着父母的故事,一点点融进了我的心里。
2020年,我成为了天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站在校门口,摸着“天津大学”的金字,我突然觉得和父母的青春有了交集。我走在他们走过的路上,坐在他们上过课的教室,仿佛能听见当年的读书声。在做研究时,我没少碰钉子。有一次,实验数据总对不上,我急得直掉眼泪。心烦意乱时,我翻开工具箱,父亲的字仿佛在说“别慌”。我咬着牙从头捋,连实验台的边边角角都检查了,终于在导师的帮助下找到了问题。那一刻才明白,父母传给我的,不只是个旧箱子,更是天大“不认输”的劲头。
材料学院的杰出校友师昌绪先生,是天大人的骄傲。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搞科研。为了突破材料的技术难题,他带着团队日夜攻关。他说,搞材料,就是要给国家争气。这份家国情怀,在天津大学代代相传。每次走进实验室,看着墙上挂着的师先生的照片,我都觉得肩上的使命沉甸甸的。
父母毕业后扎进了建筑行业,参与修大桥、建高楼,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他们总说:“咱们天大人,不能只顾自己,得给国家出份力。”这话我始终记在心里,所以我选择了新能源电池为研究方向,立志为国家的“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我家的家风,就是天大人的“实事求是”,是对学问的较真,更是对家国的担当。以后,我也要把这份家风传下去,让更多天大人带着它,为国家干实事、出真力。
(作者荣恪萱,材料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天大品格 赤子之心
□ 文/杨松义
军营的清晨总是带着特有的仪式感。当起床号撕破黎明,我会习惯性望向天边,那里有一抹与卫津路的清晨相似的霞光。当朝阳染红操场上的国旗,我总会想起天津大学敬业湖畔的求是亭,它陪伴了我的四载北洋时光。两年前,我穿着学士服站在北洋广场,手中攥着的不仅是微电子学院的学位证书,更是“兴学强国”的铿锵誓言;如今,迷彩服上的汗渍见证了“天大品格”在边疆热土上的生长。值此母校130周年华诞,我想用哨岗边的星光,拼成献给天大的生日贺信。
天津大学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图谱,更是一套融入血脉的精神坐标。在天大求学时,我的老师们常说:“实验室的数据不会说谎。”这句话成为我面对科研瓶颈时的定海神针。如今在训练场上,它化作我对“差不多”的零容忍。体能训练时,战友们常笑我“轴”——计时器要校准到秒,战术动作要分解到厘米,就连迷彩服的褶皱都要用熨斗烫出笔直的线条。去年冬季拉练,GPS信号在山中时断时续,我靠着指南针和地图上的等高线,带着全班精准抵达预定坐标。当炊烟在预定地点升起时,我也会拍拍自己的衣服感叹:“‘天大式’较真,关键时刻是能救命的吧。”
在连队“理论学习日”,我也会想起,曾经校史课堂上讲述了茅以升老校长不为官位动、只为报国来的故事;在军民共建活动中,我为驻地中学生设计“科技强国”主题课,用天大科研案例点燃少年科技梦。最难忘的是2024年建军节,全连官兵在界碑前重温入伍誓词,当“服务中国”的誓言与“保卫祖国”的呐喊交织,我突然泪流满面——这何尝不是天大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响?
深夜站岗时,我常仰望星空,回想着卫津路图书馆到宿舍路上的那片星空,想起过去和自己一同欢笑、如今科研深造的同学们。他们或许正在精密仪器前推导公式,而我们在用脚步丈量着国土的尊严。这种奇妙的共鸣,让我想起母校的寄语:“无论你们走到哪里,天大精神永远照亮回家的路。”如今,站在母校13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我发现天大赋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套“精神导航系统”。从“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到“精武强能”的战备标准,从“严谨治学”的精神到“精益求精”的战位追求,天大品格早已化作基因,融入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步伐。
每逢校庆日,我总会想起在卫津路92号求学的日子。今年天大的海棠应该开得正好。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我愈发理解“家国情怀”的深意。它不仅是实验室里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执着,更是边关月下紧握钢枪的坚守;它不仅是毕业论文致谢页上的豪言壮语,更是执行重大任务前按在请战书上的鲜红手印。
从1895年北洋大学堂的钟声,到2025年天大人的铿锵脚步,历史总在证明:当一所大学的精神品格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时,她的每个孩子都将成为时代的坐标。作为30万分之一,我愿永远做这样的坐标点——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标注天津大学的精神海拔。
130载风雨兼程,天大教会我的,不仅是治学之道,更是赤子之心。无论我身着学士服还是迷彩装,无论我身处实验室还是边防哨所,天大精神永远是我冲锋的战旗、归航的灯塔。值此母校百卅华诞,请允许我用钢枪代笔,以界碑为纸,把最真挚的祝福写进祖国山河,愿实事求是的精神永远在卫津河畔奔涌,愿严谨治学的传统持续为民族复兴筑基,愿爱国奉献的旗帜代代相传永不褪色,愿矢志创新的薪火照亮人类文明星空。愿母校如北洋广场的银杏,根深叶茂;愿天大品格如边疆的界碑,永立不倒!
(作者杨松义,微电子学院2023届毕业生,现属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

“实事求是”校训石
盐碱地上的家风课
□ 文/王岳
我常想,家风或许就像沧州老家盐碱地里的红荆条,看着不起眼,却在贫瘠的土地上扎下深根,年复一年开着细碎的紫花。作为从渤海湾盐碱地走出来的研究生发展对象,我的家风故事藏在爷爷的木工箱、父亲的记账本和母亲的针线笸箩里,是三代人用汗水和坚守写下的生存哲学,更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密码。老屋前那株两人合抱的槐树,每到五月便撑起满庭雪浪。树皮上深深浅浅的刻痕,记录着三代人的身高变化,也镌刻着我们家“勤俭立身、耕读传家”的家风密码。作为沐浴着沧州武术之乡豪气、吮吸着运河文化滋养长大的农家子弟,我在这片浸透汗水的土地上,读懂了祖辈用生命书写的家风教科书。
爷爷的木工箱比我的年龄大得多得多,桐木箱体被磨得发亮,箱底整齐码着刨子、凿子、墨斗,最珍贵的是那把用了40年的鱼形卷尺,竹片边缘包着铁皮,刻度早已模糊,他却能凭手感量出分毫不差的尺寸。寒冬腊月做木工时,他的手常常被刨刃磨出血泡,爷爷却坚持不用学徒的手试木料:“年轻人的手嫩,划坏了怎么拿锄头。”
爷爷总说:“‘勤俭’二字,是刻在咱庄稼人骨头里的。”10岁那年麦收时节,我跟着大人们在麦浪里挥镰,金黄的麦芒刺得手臂发痒,汗珠砸在滚烫的镰刀上滋滋作响。当我赌气扔掉几穗“瘪麦子”时,爷爷佝偻着腰,在烈日下一穗一穗地捡:“粒粒皆辛苦,糟蹋粮食要遭天谴的。”他用布满老茧的手掌托着那些干瘪的麦粒,仿佛捧着稀世珍宝。
“手艺人不欺人。”这是爷爷收徒时的训诫。村里盖新房,主家按惯例送“喜钱”,爷爷总是推三阻四:“您留着给孩子买笔墨,我挣的是手艺钱,够用。”实在推脱不掉,爷爷就买二尺蓝布让奶奶做成鞋垫回赠。1962年,爷爷给公社打办公桌椅,木料不够规整,他跑了20里路去林场换成直纹松木,自己贴了3斤粮票当运费:“公家的东西要经得住看,歪木出不得正料。”临终前,爷爷把鱼形卷尺交到父亲手中:“尺子在,规矩就在。”掌心的老茧蹭过尺沿,发出沙沙的响声,像盐碱地的风掠过红荆条。
父亲的记账本用旧挂历订成,封面上“1998年家用账”的红笔字迹已有些褪色,里面记着买化肥的开销、卖玉米的收入,连两毛钱的作业本费用都清晰在列。每个数字工工整整,小数点后两位永远清晰,那是他在夜校扫盲时练了三年的钢笔字。1991年,父亲担任村会计,他在账本扉页画了株棉花,旁注“清白如棉”。
母亲的针线笸箩是个蓝布包裹的柳编筐,里面永远放着碎布头、顶针、线轴,还有半块磨得发亮的肥皂。母亲心灵手巧,她却总说“巧不如勤”,她经常天不亮就坐在炕上纳鞋底,纳坏了搓衣板,纳出的鞋底能铺满半间屋。母亲的赶集笸箩是柳编的,边角用铁丝缠了又缠,里面装着她夜里缝的鞋垫、纳的千层底,还有从镇上批发的针头线脑。每周三和周六,她天不亮就蹬着二八杠自行车,后车架绑着笸箩,车把挂着个旧电子秤——这是1999年我出生那年,她用卖棉花的钱买的第一个“大件”。集市上她总把鞋垫摆得整整齐齐,花色好的留给老人,针脚密的留给干活的汉子:“咱不卖孬货,人家花了钱就得拿到值当的。”
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却用庄稼人的智慧为我搭建起特殊的“学校”。记得初中那年秋天,家里七亩玉米亟待抢收,偏偏我赶上月考。我蹲在地头背历史年表,母亲把掰下来的玉米棒子码成城墙,说:“这就像秦始皇修长城,得把知识点一个个垒结实。”父亲将装满玉米的编织袋压在我膝盖上:“扛过这袋粮食的重量,将来才能扛起书本的分量。”
后来,我到天大求学,在重点实验室操作精密仪器时,我常想起父亲调试播种机的场景。那年他为了精准控制株距,连续三天蹲在地头调整齿轮,裤脚沾满晨露与暮色。如今我调试数据模型,恍惚间总能闻到混合着机油的泥土气息。导师惊讶于我对实验误差的零容忍,他们不知道,这种执着源于父亲对“寸土不让”的信仰——土地不会欺骗庄稼人,正如数据不会辜负求真者。
槐花年复一年地开落,运河的水永远向着大海奔流。当我站在实验室窗前眺望远方,总能闻到记忆里的槐花香。那香气里沉淀着祖辈的汗滴、父母的期盼,更升腾着一个农家子弟最朴素的信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家风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华。这或许就是“耕读传家”最生动的注脚——既要深耕学术的田野,更要守护精神的麦田。
(作者王岳,精仪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天津大学宣怀广场
传承科技报国家风
□ 文/谷宇
我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家庭,父亲常对我说三句话:“做人要踏实,做事要钻研,报国要务实。”这三句话,成了我人生的最初家训。2014年踏入天津大学时,我发现这朴素的道理与天大的校训“实事求是”竟如此契合——从此,“家”与“校”的精神在我身上交融,化作追求卓越的底色。
本科时,我担任学习委员,辅修南开大学金融双学位,经常往返于两校之间。父亲的话提醒我:“知识要扎实,视野要开阔。”天大的老师们则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告诉我:“科研没有捷径。”这种双重熏陶,让我在2016年带领团队拿下全国节能减排竞赛二等奖,也让我在国旗护卫队的晨光中,更深刻理解了“家国情怀”的重量。
在天大的十年,我遇到了两位“大家长”——导师王江教授和张镇教授。他们不仅传授科研方法,更以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何为“科技工作者的家风”。
“问题要从国家需求里找。”我的博士课题“无人机无线充电”源于导师对于我国无人机续航短板制约边防巡逻、灾害救援方面的思考与担当。这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让我在SCI(《科学引文索引》)一区期刊发表了5篇论文的同时,始终记得研究的意义。
“做学问要开放共享。”在担任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学生分会主席时,我牵头组织了国际学术讲座,邀请了西班牙院士来校交流;我负责运维“思源联盟”公众号,传播航天智能科技。导师说过,“学术是天下公器”,这与父亲“报国要务实”的教诲不谋而合。
在天津大学这个“大家庭”里,我逐渐将家风转化为行动。我参与装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搭建5千瓦无人机充电平台,专利与专著成果服务国防需求。我作为“智创未来”科学营榜样,向中学生分享成长经历;我在研究生会“科研启航”栏目中,坚持传递天大人“做科研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的理念。我在赴日本作会议报告时,胸前佩戴着天大的校徽。当外国学者问起中国技术的进展,我深深感到,个人的努力,永远与家国命运相连。
从“小家庭”的朴素家训,到天大“大家庭”的“实事求是”,再到投身国家科技事业的理想——这条路上,家与国早已融为一体。今年,我将以青年教师身份迎接天大130周年华诞。未来,我会把这份“科技报国、开放共享”的家风传递给学生,让“家国同辉”的故事,继续在这所百卅学府书写。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天大的十年,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家庭的品格,一所大学的精神,一个国家的追求,终将在奋斗者的足迹中交汇。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天大人最珍贵的家风。
(作者谷宇,自动化学院青年教师。)
本版摄影 杨鸿钦 方典 张家兴
本版责任编辑:朱宝琳
学生编辑:刘艺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