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至19日,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丽老师带领的团队,历时20个月的备赛历程和数易其稿的精心打磨,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新文科副高组赛道荣获二等奖(排名9/43)。这也是本届比赛中《思想道德与法治》参赛选手的最好成绩。团队教师有张宇老师、汪露老师和侯宇鹏老师。

李丽老师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现场
本届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设置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基础课程、课程思政、产教融合七个赛道,覆盖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三个组别。本届大赛共有12.7万名教师参加校赛,3.4万名教师参加省赛,588门课程的2253名教师入围国赛。大赛共评选出教师(团队)一等奖88项(其中军队院校17项),二等奖205项,三等奖295项。

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副高组获奖情况
李丽教学团队教学创新设计的题目是《问题串联导引 故事沉浸呈现 实践多维转化》。团队既分工明确,张宇老师协助教学设计、汪露老师协助案例搜集、侯宇鹏老师负责绘图和PPT制作;又通力合作、接续奋斗,常常挑灯夜战、甚至通宵达旦。
这门课的创新思路,立足我校以工科见长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痛点问题,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特点,聚焦学生发展需要的关键要素。在这个基础上,坚持灯塔导航、践行“学为中心、学思践悟”的理念,通过问题串联导引、故事沉浸呈现、实践多维转化三个步骤,实现内容重构、方法优化、环境创设、资源开发和评价改革,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我们的课程喜欢听、愿意学,有获得感,从而实现“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创新成效。


团队成员侯宇鹏老师为教学创新大赛制作的课件
这门课具有三个创新特色。
一是善用我校打造的“授课小组制”,实现“一课多师”。课程组的4位团队成员中就涵盖了学院团委书记和学生辅导员。《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是思政课教师与学院团委书记、学生辅导员共同完成的。


学院团委书记刘楠老师和辅导员李乾老师走进思政课实践教学
二是充分发挥我校校本资源和虚仿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转型升级。在校本资源开发方面,访谈身边“大先生”、杰出校友;在虚仿资源方面,依托我校“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的技术优势,进行沉浸式体验。


团队在对话“大先生”中感悟“大担当”,在追寻校友足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团队依托我校国家级虚仿中心开展配套实践教学
三是充分利用学院签约的25家实践教学基地和64家中小学结对共建平台,将“德法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实现了教学环境的持续拓展。课程组牵头录制的《科技创新 强国有我》6个学段微课,入选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专家严选”,全国只有10个,赋能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讲好科技强国的故事。

团队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聚焦“科技创新、强国有我”
李丽说:“我参加的每一个教学比赛基本上都参加了2次,努力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备赛,我和学院同事的关系更近了,和《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老师们的感情更深了。大家总是在我教学上需要帮助的时候有求必应,热情帮助。所以这个创新设计不仅仅是我们参赛团队的思想硕果,更是我们《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我们天大马院集体智慧的结晶。”
此次,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取佳绩,不仅彰显了马院教师的风采,更是学院长期深耕教学创新的有力见证。这也是马院第2支教学团队在全国新文科副高组赛道荣获二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赛事为契机,进一步聚焦思政课教学创新,突出教学内容的高阶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教学评价的挑战度,持续打造“人人门门堂堂”思政金课和“一课一品”格局,赋能我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让更多的天大学子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