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28日,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院党委书记孙鹤偕同二十余名思政课教师赴吉林长春、延吉等地开展联合研修活动,通过观展教学、沉浸教学、移动教学、专题教学等方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研修首日,在吉林大学历史名人馆、黄大年纪念馆中,各位老师不仅了解到吉林大学历史文化传承创新、赓续延绵的具体情况,体会到历届吉大人听党指挥、为国担当的使命精神以及扎根东北、兴教育才的奉献精神,也了解到新中国高等教育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报国史,以及筚路蓝缕、自力更生的创业史。在一汽红旗文化展览馆及红旗繁荣工厂中,教师们领会学习了“艰苦创业,为国争先”的红旗精神及不断转型升级的技术自信。

24日,教师们来到长春市规划展览馆,在长春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中游目骋怀,品读长春经典文化,探索智慧发展。随后在林田远达创客公园里,大家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汽车文化和工业数字科技,引申启发教师们将AI、VR等新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新思考与新探索。
25日,教师们前往以“三国界、鸡嘴尖、曙光照、虎豹乡、雁阵过、部队忙”而著称的珲春市,参访了大荒沟党史教育基地,在党性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抵达基地后,大家满怀敬意参观了珲春党史展览馆,在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革命文物以及文字记载中,在瞻仰革命陈迹、倾听革命故事、体验革命条件中,感受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感受其崇高的理想信念。“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全体教师在十三烈士陵园前整齐列队,庄严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教师代表为十三烈士敬献花篮,随后在七旬退伍老兵的风雨讲解下重温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历史,触动着在场每一位教师的心灵。

26日上午,在中俄珲春口岸,老师们了解了“复兴边关筑国梦”的珲春担当,感悟了“心火扛旗志、魂系攻海程”的珲春精神,学习了作为沿海、沿边、沿江、沿路“四沿战略”开放城市的珲春优势。在现场教学中,研修班教师以珲春力求在改革开放的洗礼中成为“东北的深圳”“世界的鹿特丹”为例,强调用中国故事和开放叙事奏响思政课,实现抽象和具体不断切换的“道不远人”的效果。26日下午,教师们到达防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修活动。在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馆里,在泛黄地图、手写奏折、谈判场景中,大家瞻仰了“山河寸心、绩铭东陲”的吴大澂铜像,感悟其收复国土的无畏壮举与牺牲奉献。随后,教师们登临龙虎阁“一眼望三疆”,在中俄朝边关的直观对比中感受防川作为边关堡垒的历史意义,增强道路自信。

27日清晨,教师们在防川“东方第一村”进行“我向世界升国旗、强国复兴我献力”的升旗仪式。我校李丽老师作为教师代表作国旗下的讲话。李老师深情回望边疆历史,援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发全体教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示大家作为新时代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道路上勇毅前行。升旗仪式结束后,教师们前往“东北抗联英雄故地”太兴红色小镇进行专题教学,以杨靖宇、柴世荣等抗日名将为例,再现东北抗联英雄艰苦抗战以及流血牺牲的岁月,并重温了伟大党史和精神谱系。大家漫步在太兴村的街巷之间,用脚步丈量东北抗联英雄英勇抗争的土地,体悟早期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力量。



此次研修通过实践教学,让老师们深切感受伟大抗战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抽象与具体的不断切换中提振民族精神,为讲好中国故事和民族叙事提供了鲜活的历史案例和丰富素材。未来,学院将继续学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边疆改革案例与红色资源,守好中华民族的“根脉”与“魂脉”,讲深讲透讲活新时代强国复兴之“道”与“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倾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复兴栋梁和强国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