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Comprehensive news

【学术校庆】天津大学联合《自然》期刊举办“零碳目标引领化学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作者:董严斌编辑:梁绍楠 李萱来源:化工学院

本站讯 为庆祝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及化工学科成立100周年,2025年9月20日至21日,天津大学携手天津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物质绿色创造与海河制造实验室,以及《自然》(Nature)、《自然-化学工程》(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和《自然-可持续》(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于天津隆重举办以“零碳目标引领化学工程”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

本次会议聚焦化学工程领域的多个前沿方向,包括绿色氢能与可替代燃料制备、可持续反应工程与分离技术、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等,深入探讨了相关技术创新在实现可持续零碳目标中的关键作用。会议邀请了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的24位国际知名学者与院士专家,以及来自《自然》系列期刊的7位编辑,发表主旨演讲并开展专题研讨。会议吸引了30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与企业代表,多家化工科技企业也积极参与展示与交流。

开幕式由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范晓彬教授主持。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首先致辞,代表学校向《自然》期刊、大会组委会及各联合主办方致以诚挚谢意,并感谢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天津大学发展的各界朋友。他表示,此次会议不仅是对学校130年与化工学科百年发展的回顾与致敬,更是面向未来、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契机,期待以会议为平台,共同推动化学工业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巩金龙教授代表学术委员会致辞,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本次会议旨在搭建开放、包容、前瞻的学术交流平台,期待与会者充分交流见解、激发创新、凝聚共识,共同为化学工业绿色、可持续的“零碳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

《自然-化学工程》高级编辑Mo Qiao代表Nature编辑团队致辞,详细介绍了与会编辑团队的构成及大会的整体议程,强调了Nature期刊在推动全球科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为期两天的学术报告环节中,大会共设立两个专题,包括特邀报告和遴选报告,24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科学家围绕当前化学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方向。与会嘉宾包括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Jennifer Wilcox教授、普林斯顿大学Christos Maravelias教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André Bardow教授、美国特拉华大学Marianthi Ierapetritou教授、英国剑桥大学Laura Torrente-Murciano教授、丹麦技术科学院及皇家科学与文学院院士、丹麦技术大学Ib Chorkendorff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郑南峰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及皇家学会会士、伦敦玛丽女王大学Andrew Livingston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Sui Zhang副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Bert Sels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为宏教授,以及天津大学陈赛教授。他们分别围绕低碳化工主题发表了精彩报告,为全球化学工程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思路与方向。

会议期间还组织了两场圆桌论坛,分别就“Bridging scales and disciplines for sustainable chemical process design”和“Designing reaction and separation systems for practical process implementation”两个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现场互动,充分展现了多学科交叉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广阔前景。

此外,会议设立了“与编辑面对面”环节,《自然-化学工程》期刊高级编辑Mo Qiao、Alessio Lavino和Yanfei Zhu,《自然-催化》期刊高级编辑Marcal Capdevila-Cortada,以及《自然-可持续》期刊高级编辑Yin Ye围绕期刊的审稿标准、出版政策以及如何提升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进行了深入解读,并与参会者就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指导。

会议共接收60份墙报展示,最终由Nature编辑团队评选出10份“最佳墙报奖”,充分体现了青年学者在零碳化工领域的创新活力与研究潜力。

在闭幕式致辞中,范晓彬院长回顾了会议期间来自全球的精彩报告与热烈讨论,对报告人、Nature系列期刊编辑、参会师生、大会组委会及志愿者们表达了衷心感谢,并展望未来期待下一次相聚。至此,2025年自然系列“零碳目标引领化学工程”国际会议圆满结束。

在全球气候治理与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会议为化学工程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政策制定者和产业界搭建了沟通桥梁,激发了创新思维,凝聚了发展共识,必将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最新更新